《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痰飲

回本書目錄

痰飲

1. 痰飲

「凡病未有不發熱、不生痰者,是痰與熱。乃雜病兼見之症。似無客專立法門矣,然亦有雜病輕而痰飲重,則專以痰飲為主治。」

內寒外寒,內熱外熱,皆能生痰,但當曰無病不生痰,不可加熱字混之。又「專以痰飲為主治」句,「專」字擬改為「兼」字似較妥。

「書有五痰之名,以五臟分主之也。五飲之名,隨症見也。其實猶未確當,大抵痰以燥濕為分,飲以表裡為別。濕痰滑而易出。多生於脾,脾實則消之,二陳湯,甚則滾痰丸。脾虛則補之,六君子湯。兼寒兼熱,隨症加藥,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

白話文:

任何疾病,幾乎都會伴隨發熱和痰症。痰與熱是許多疾病的常見症狀,似乎沒有針對痰熱的專門療法。但有些情況下,其他疾病較輕,而痰飲較重,則應以治療痰飲為主。

內寒、外寒、內熱、外熱,都能導致痰的產生。因此,應該說“無病不生痰”,不要將“熱”字混淆其中。另外,在“專以痰飲為主治”這句話中,“專”字改為“兼”字可能更恰當。

書籍中記載了五種痰,以五臟分別主管。五種飲則根據症狀而定。其實這些分類並不太準確,總體來說,痰可以分為燥痰和濕痰,飲則分為表飲和裡飲。濕痰滑潤易於排出,多由脾臟引起。脾臟實則用藥消散痰飲,比如二陳湯,情況嚴重時可以用滾痰丸。脾虛則需要補脾,比如六君子湯。痰症兼有寒熱,則根據具體情況加藥。燥痰則黏稠難以排出,多由肺臟引起。肺燥則需要潤肺,比如貝母瓜蔞散。

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則滋其陰,六味丸。飲有在表者,乾嘔,發熱而咳,面目四肢浮腫,香蘇五皮散。飲有在裡者,或停心下,或伏兩腋,咳則相飲而痛。或走腸間,轆轆有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隨其部位而分治之,此治痰飲之大法也。書云:治痰須理脾。

以痰屬濕,脾土旺則能勝濕耳。治痰如此,飲亦宜然,然脾經痰飲,當健脾以祛其濕。若腎虛水泛,為痰為飲者。必滋其腎。腎水不足,則用六味。若命門真火衰微,寒痰上泛者則用八味腎氣丸。補火生土、開胃家之關,導泉水下流,而痰飲自消矣。」

白話文:

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則滋其陰,六味丸。

肺部受到燥熱的傷害,無法下降,導致真液上涌,這時候要滋養陰氣,可以服用六味丸。

飲有在表者,乾嘔,發熱而咳,面目四肢浮腫,香蘇五皮散。

如果飲邪停留在體表,會出現乾嘔、發熱、咳嗽、面部四肢浮腫的症狀,可以使用香蘇五皮散。

飲有在裡者,或停心下,或伏兩腋,咳則相飲而痛。或走腸間,轆轆有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隨其部位而分治之,此治痰飲之大法也。

如果飲邪停留在體內,可能是停留在心臟下方,或隱藏在腋窩,咳嗽時會伴隨著飲邪的疼痛。也有可能在腸道中流動,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根據飲邪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分別進行治療。這是治療痰飲的重要方法。

書云治痰須理脾。

書上說:治療痰飲一定要調理脾臟。

以痰屬濕,脾土旺則能勝濕耳。

因為痰飲屬於濕邪,脾臟主運化水濕,脾土旺盛就能夠勝過濕邪。

治痰如此,飲亦宜然,然脾經痰飲,當健脾以祛其濕。若腎虛水泛,為痰為飲者。必滋其腎。腎水不足,則用六味。若命門真火衰微,寒痰上泛者則用八味腎氣丸。補火生土、開胃家之關,導泉水下流,而痰飲自消矣。」

治療痰飲和治療飲邪的原則是一樣的,但是如果脾經有痰飲,就要健脾祛濕。如果腎虛導致水液上泛,形成痰飲,就要滋補腎氣。腎水不足,可以使用六味丸。如果命門火衰弱,寒痰上涌,可以使用八味腎氣丸。通過補火生土、開胃化痰,讓水液下降,痰飲自然會消失。

古法痰飲皆為一門。飲者水也,脾胃失職,飲聚為痰也。《臨症指南》分為兩篇,痰為一門,痰飲為一門,後學始得認病之法。此篇題目遵古渾列,篇中分析詳明,論病曉暢,列方亦合古法,誠初學之津梁也。再參以《臨症指南》中二篇,可得大要矣。

痰因病生,病燥則痰燥,病濕則痰濕,寒病生寒痰,熱病生熱痰,因風者痰中有風,因火者痰中夾火;七情六淫之病,皆能使津液凝聚而為痰,不專指肺胃二經,肺胃乃其聚處也。七情之病為內傷,但治其病則痰自消,六淫之邪為外感,兼治其痰而病亦去,即如風痰一症,風在痰中。一豁其痰,風亦隨之去矣。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學認為,痰和痰飲其實都屬於同一範疇。所謂「飲」,指的是水,當脾胃功能失調時,水液積聚就會形成痰。

《臨症指南》這本書將痰和痰飲分為兩部分,分別論述,讓後學能夠更容易掌握辨別疾病的方法。這篇論文的題目沿襲古法,內容分析詳盡,論述疾病通俗易懂,所列藥方也符合古代醫學的原則,可謂初學者學習的橋樑。再參考《臨症指南》中另外兩篇關於痰和痰飲的論述,就能更全面地掌握其精髓。

痰的生成原因

痰的形成是因為疾病,疾病的性質不同,痰的性質也會有所差異。如果疾病屬於燥性,則痰也偏燥;如果疾病屬於濕性,則痰也偏濕。寒性疾病會產生寒痰,熱性疾病會產生熱痰。如果痰因風邪引起,痰中就會帶有風邪;如果痰因火邪引起,痰中就會夾雜著火邪。七情六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病症都能造成津液停滯,形成痰。痰雖然不只存在於肺和胃經,但肺胃是痰最容易積聚的地方。

治療痰的方法

七情之病屬於內傷,只要針對病症治療,痰自然就會消失。六淫之邪屬於外感,則需要同時治療痰和疾病。例如,風痰症,風邪藏於痰中,只要祛除痰邪,風邪也會隨之消失。

余可類推。篇中方法未備。宜參合各書:理脾胃宜遵東垣,補虛損亦遵景岳,詳究病源,宜讀《醫門法律》大論,變症百出,隨機施治,宜熟記《臨症指南》用藥之法,總不外「痰因病生」一語也。

治痰飲之法,當參以水腫、嘔逆、濕症、脾虛等門,而加以豁痰之藥,與治痰不甚相同,《醫門法律》支飲論,,獨得妙義,當細究之。

滾痰丸,治實熱老痰,變生怪症。

大黃(蒸片刻),黃芩(炒,各四兩),青礞石(硝煅金色),沉香(細銼,各三錢),辰砂(細研、水飛,二錢)

白話文:

我可以類推。文中方法不齊全,應參閱各書:調理脾胃應遵從李東垣,補虛損也應遵從張景岳,詳盡探究病因,應讀《醫門法律》大論,病症變化無窮,隨機應變治療,應熟記《臨症指南》用藥方法,總歸離不開「痰因病生」這句話。

治療痰飲的方法,應該參照水腫、嘔逆、濕症、脾虛等方面的論述,並加入豁痰藥物,與單純治療痰症略有不同。《醫門法律》支飲論中,獨具妙處,應仔細研讀。

滾痰丸,用來治療實熱老痰,導致的怪異病症。

大黃(蒸一下),黃芩(炒過,各四兩),青礞石(硝石煅燒至金色),沉香(細碎,各三錢),辰砂(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洗,二錢)。

水疊為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錢,開水下。此物但取痰積、並不刮腸大瀉,為老痰要藥。

青礞石煅制如法,誠為治痰要品。嘗見前輩治一寒痰,飲食不進者數日,姜附六君子湯中加入一錢,其痰豁然吐出,如墨如黛,飲食遂進,用參朮調理脾胃而愈。又見治一傷風症,表邪未退,人已昏迷,痰聲如拽鋸,桂枝湯中加入二錢,痰墜,汗亦隨出,誠不可少之藥。然原方味太猛烈,日擊壞事者多矣,不可輕用!不得已而用之,須與大劑參朮湯藥間服。

白話文:

將水和藥材混合製成丸狀,再用朱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開水送服。此藥專治痰積,不會引起腹瀉,是治療陳舊痰積的良藥。

青礞石經過適當的煅燒處理,確實是治療痰症的要藥。我曾經見過前輩醫治一位因寒痰導致飲食不進的病人,連續數日無法進食。前輩在姜附六君子湯中加入一錢青礞石,病人頓時痰液涌出,顏色像墨汁一樣黑,隨後飲食恢復正常,再用人參、白朮調理脾胃,病症痊癒。我也見過前輩醫治一位傷風病人,外感風寒尚未消除,人已經昏迷,痰聲如同鋸木,前輩在桂枝湯中加入二錢青礞石,痰液隨即排出,汗液也跟着流出,可見青礞石是治療此症不可或缺的藥物。然而,青礞石的藥性猛烈,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使用青礞石必須慎重,不得已時才可使用,並且要與大量人參、白朮湯藥交替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