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水腫 (1)

回本書目錄

水腫 (1)

1. 水腫

「水腫症,有表、里、寒、熱、腎、胃之分。大抵四肢腫,腹不腫者,表也;四肢腫,腹亦腫者,里也。煩渴口燥,溺赤便閉,飲食喜涼,此屬陽水,熱也。不煩渴,大便自調,飲食喜熱,此屬陰水,寒也。先喘而後腫者,腎經聚水也。先腫而後喘,或但腫而不喘者,胃經蓄水也。

經云:腎者,胃之關也。失閉則水積,然胃病而關亦自閉矣。治胃者,五皮飲加減主之;治腎者,腎氣丸加減主之。或問書云:先喘後腫,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雖腫病,其本在腎。經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專屬肺經受邪,內傷致喘,未有不由於腎者,治者詳之。

考《臨症指南》用藥之法,理脾、理腎、理肝,皆用溫補;利胃、利腸、利膀胱,皆用清泄;臟無不寒,腑無不熱,二語盡之矣。腎陽虛而後脾土敗,土不制水,浸入脈絡,而後腫作;亦有因肝經濁陰犯脾,脾陽因之而敗者,來路雖分兩條,成病統歸於脾,宜以白朮為君藥。因腎虛者必腰疼,佐以肉桂;由肝逆者必口酸、口昔,佐以吳茱萸;此治臟之大法也。

治腑之法,胃宜厚朴、桃仁,小腸宜木通、椒目,膀胱亦豬苓、澤瀉;腎虛者佐巴戟天、淫羊藿,肝逆者佐木瓜、白芍,此治腑之大法也。總用川楝子、延胡索,引陽藥以入陰絡,方能見效。

後列之五皮飲,初用甚效,及腫消一半之後,用之無功;蓋皮只行皮,僅消皮裡膜外之水,不能直達深處,必欲求愈,用前數法十餘劑後,須用《本草綱目》中雞屎、蝦蟆、葡萄須各古方,乃能攻去病根。患此症者,腹內皆有極黑極黏之物,黏著腸胃,乃作腫之根。嘗見將愈之時,此物從大便出;健脾和胃,調理而愈。

水症項筋必動,若氣粗或喘,乃水入肺管,宜用蘇子、葶藶瀉肺之品,勿作氣虛看也。

五皮飲

治胃經聚水。乃通用之劑。華佗《中藏經》之方也。累用累驗。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水煎服。仲景云:腰以上腫,宜發汗。加紫蘇、秦艽。荊芥、防風;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黃、葶藶;腹中脹滿,加蘿蔔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體虛者,加白朮、人參、茯苓。審是陰水,加附子、乾薑、肉桂。

審是陽水,加連翹、黃柏、黃芩;挾痰者。加半夏、生薑。既消之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以金匱丸溫暖命門。或以六味加牛膝、車前,滋腎水,清餘熱,庶收全功。

有聚得水腫四肢腫痛。甚至頭面腫痛者,乃水風發黃。宜五皮飲加海桐皮、白蘚皮、五加皮、赤小豆、車前等類,一汗而愈。

白話文:

水腫

水腫的成因,可分為表證、裡證、寒證、熱證,以及腎臟和胃臟相關的類型。大致來說,只有四肢腫脹,腹部不腫的,屬於表證;四肢和腹部都腫脹的,屬於裡證。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小便顏色深紅,大便秘結,喜歡吃涼的食物,這是陽水(熱證)。如果不煩躁口渴,大便通暢,喜歡吃熱的食物,這是陰水(寒證)。先喘氣後腫脹的,是腎經積聚水分;先腫脹後喘氣,或單純腫脹不喘的,是胃經積聚水分。

經書上說:「腎是胃的關口。」若關口失守,就會積水;而胃部疾病也會導致關口失守。治療胃病,可以用五皮飲加減;治療腎病,可以用腎氣丸加減。有人問:書上說先喘後腫,病在肺,這是為什麼?答案是:雖然喘是腫脹的症狀,但根本原因在腎。經書上說:「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下焦疾病。」無論是外感引起的喘息,還是單純肺經受邪,內傷引起的喘息,沒有不跟腎臟有關的,治療者要仔細辨證。

參考《臨症指南》的用藥方法,治療脾、腎、肝,都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胃、腸、膀胱,都用清泄的方法;臟腑病症,臟多寒,腑多熱,這句話概括了所有情況。腎陽虛衰之後,脾土受損,脾土不能制約水液,水液浸入脈絡,就會導致腫脹;也有因為肝經濁陰犯脾,導致脾陽受損而腫脹的。雖然成因有兩條路徑,但最終都歸咎於脾臟功能失調,所以應該用白朮作為主藥。因為腎虛的患者一定會腰痛,所以要佐以肉桂;因為肝氣逆的患者一定會口酸、口臭,所以要佐以吳茱萸;這是治療臟腑的大法。

治療腑的辦法,胃宜用厚朴、桃仁;小腸宜用木通、椒目;膀胱宜用豬苓、澤瀉;腎虛者要佐以巴戟天、淫羊藿;肝氣逆者要佐以木瓜、白芍;這是治療腑的大法。總要用川楝子、延胡索,引導溫陽藥物進入陰絡,才能見效。

前面提到的五皮飲,初期療效很好,但腫脹消退一半後,就沒有效果了;因為五皮飲只能運行於皮膚,只消去皮裡膜外的水液,不能深入到深處。如果想徹底治癒,服用前面幾種方法的藥方十幾劑後,必須使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雞屎、蟾蜍、葡萄莖等古方,才能攻除病根。患這種病的人,腹內都有黑色黏稠的物質,粘附在腸胃上,這是腫脹的根源。我曾經見過快要痊癒的時候,這種物質從大便中排出;健脾和胃,調理後就能痊癒。

水腫患者的頸項肌肉一定會活動,如果氣粗或喘息,這是水液進入肺管,應該使用蘇子、葶藶等瀉肺的藥物,不要誤認為是氣虛。

五皮飲

治療胃經積聚水分,是通用的方劑,出自華佗《中藏經》,經反覆使用,療效累積驗證。

大腹皮(用黑豆汁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水煎服。張仲景說:腰以上腫脹,宜發汗,可以加入紫蘇、秦艽、荊芥、防風;腰以下腫脹,宜利小便,可以加入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如果大便不通,宜下瀉,可以加入大黃、葶藶;腹部脹滿,可以加入蘿蔔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體虛者,可以加入白朮、人參、茯苓;判斷是陰水,可以加入附子、乾薑、肉桂;判斷是陽水,可以加入連翹、黃柏、黃芩;伴有痰症,可以加入半夏、生薑。腫脹消退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用金匱丸溫暖命門;或用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滋養腎水,清除餘熱,才能收到全功。

如果水腫導致四肢腫痛,甚至頭面腫痛,這是水腫合併風邪發黃,可以用五皮飲加海桐皮、白蘚皮、五加皮、赤小豆、車前子等藥物,出一身汗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