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泄瀉
泄瀉
1. 泄瀉
「書云:濕多成五瀉,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有濕熱、有濕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瀉腸垢,濕熱也;溺清口和,下瀉清穀,濕寒也;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食積也;食少便頻,面色㿠白,脾虛也。治瀉,神朮散主之。
寒熱食積,隨症加藥。脾虛者,香砂六君子湯;腎虛者。加減七神丸。凡治瀉,須利小便。然有食積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積既消,然後利之,斯為合法。」
白話文:
書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五種瀉痢,瀉痢屬於濕氣的病症,這一點是明確的。然而,濕熱、濕寒、食積、脾虛、腎虛等,都能引起瀉痢,所以應該分症施治。
比如說,口渴、小便赤黃,瀉下時有腸垢,這是濕熱;小便清澈、口不渴,瀉下時排出清谷物,這是濕寒;胸悶、腹脹、噯氣、吞酸,瀉下時臭穢,這是食積;食慾不振、頻頻便瀉,面色蒼白,這是脾虛;腎虛者則另有表現。
治療瀉痢,可以用神朮散主治。
寒熱食積,則需根據具體症狀加藥。脾虛者,可使用香砂六君子湯;腎虛者,可以加減七神丸。
總之,治療瀉痢,必須利小便。但是,如果還有食積未消,就不可急於利小便,必須等到食積消了再利,這樣才是合乎醫理。」
凡瀉皆脾經症,治之之要有三:曰舒散,曰調達,曰溫固而已。舒散者主在暑濕,香薷、藿香是也;調達者主在時行不正之氣,藿香梗、蘇梗是也;溫固者主在脾虛,白朮、菟絲是也。真脾虛者,又必須補火以助土,故紙、杜仲、胡桃肉是也。久瀉者脾虛胃虛,中氣必陷,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澤瀉、訶黎勒、肉豆蔻,應手奏效。
白話文:
凡是腹瀉,都是脾經的病症。治療腹瀉的關鍵有三個:一要舒散,二要調達,三要溫固。
舒散主要是針對暑濕所致的腹瀉,常用的藥物有香薷和藿香。
調達主要是針對時行不正之氣所致的腹瀉,常用藥物有藿香梗和蘇梗。
溫固主要是針對脾虛所致的腹瀉,常用藥物有白朮和菟絲。
如果是真正的脾虛,還必須補火以助土,常用藥物有紙、杜仲和胡桃肉。
如果腹瀉的時間很長,說明脾虛胃虛,中氣必然衰敗,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掉柴胡,再加入澤瀉、訶黎勒、肉豆蔻,效果立竿見影。
更有肝脾兩虛、心脾兩虛、腎脾兩虛及肝邪犯胃各症,實在夾熱,實在積聚者,不過十中之一二耳。所列各方,對症者加減酌用,未備者在《臨症指南》案中求之。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以下是簡易直譯:
「還有肝脾兩弱、心脾兩弱、腎脾兩弱和肝邪侵犯胃等病症,實際上是夾雜著熱氣或有積聚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只佔了所有病例中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已。對於列出的所有方子,可以根據病情適度地增刪使用;如果沒有準備充分的話,在《臨牀指南》中尋找答案吧。」
(以上僅為一般性理解,具體治療方案需由專業醫生評估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