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痢疾
痢疾
1.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墜下之品,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之屬,所謂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纏綿難愈。或嘔逆不食,而成敗症者,比比皆是。予為此症,仔細揣摩不捨置,忽見燭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良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成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
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時。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牙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製藥普送,效者極多。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以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慎與。」
痢疾古方甚多,用之效與不效參半,先生髮表之論,開前賢所未發,與《醫門法律》大旨相合,《法律》主以柴胡升舉少陽,後指邪氣久陷者而言,若治初起,不若葛根之直捷也。至於暑、濕、風、火、寒、熱、輕、重、氣分、血分之分別,當照《臨症指南》用藥之法,參入後方之內;暑、濕相兼者,薑、連、藿香並用;在氣分者多脹悶,厚朴、木香由主;在血分者小腹痛甚,便帶血積,芍藥、沒藥、乳香為主;小便閉者,多用滑石,微佐車前、澤瀉;下寒者佐溫法,肉桂、厚朴並行;氣虛者佐補法,人參、木香並施;久痢陽虛者,悉從溫補,景岳胃關煎及補脾、補中、八味、右歸各方,隨人施治;若虛滑已極,訶黎勒、肉豆蔻所不能止者,必須遵桃花湯意,用赤石脂矣。後列各方及《景岳全書》各方,參以《臨症指南》,兼寒兼熱,臨時斟酌。
治痢散
專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煎、連藥末服下、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閉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連四兩、尤效。
此藥宜用鮮薑湯下,方得寒熱調濟之妙。
補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商),廣木香(四兩)
荷葉水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此南方濕熱之處,急攻熱毒之藥,與西北地氣寒冷者不宜,可以山楂、黃芩二味代之。
開噤散
治嘔這食不入,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人參,川黃連(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見鐵,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茯苓,陳皮(各一錢),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二個。)
水煎服。
方中之石蓮子,並非「建蓮中有黑殼者」,系另一種色極黑、質極堅、味極苦者是也。
白話文:
[對於痢疾] 古代醫學家治療痢疾,常用一些有向下推動作用的藥物,例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等,這種所謂「通因通用」的療法,不能說不好。然而實際上,這種療法的效果卻是一半一半,有些患者病情好轉,但有些患者病情卻沒有改善,甚至變得纏綿難癒。有的患者會出現嘔吐、食慾不振,最後成為嚴重的病症,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我對這個病症進行了深入研究,突然有一天靈光一閃,有了新的理解。
火性本應向上,為什麼會下降到腸道,引發痢疾呢?原因在於體內積聚的熱量,可能是因為外來的風寒閉塞,或是飲食過冷過涼,導致火氣無法得到舒展,被迫向下降,造成腹部緊張和排便困難。醫生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再使用檳榔等藥物進一步促進向下推力,就會使得原本下降的火氣更加下降,痢疾也會因此更加嚴重。
因此,我創制了一款「治痢散」,用於治療痢疾初期。主要成分是葛根,可以鼓舞胃氣上行;輔助成分是陳茶和苦參,能清除濕熱;佐劑是麥芽和山楂,有助於消化宿食;而赤芍藥和廣陳皮則是調和藥物,可以達到行血止膿、調氣解重的功效。使用此藥後,許多患者病情都得到了改善。對於那些腹部脹痛,無法用手按壓的患者,可能有宿食存在,需要配合使用「樸黃丸」進行下瀉。若是長期脾虛,食慾不佳且痢疾頻繁的患者,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加入白芍、黃連和木香,既清熱又補益。
對於氣虛導致下陷的患者,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提升氣力。如果邪熱污濁之氣堵塞胃脘,導致嘔吐和無法進食,可以使用「開噤散」來開啓胃口。若是長期痢疾轉變為虛寒,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則需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肉桂來溫暖身體。長期痢疾必然傷害腎臟,如果不適時溫暖元陽,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問題,這點我們不能不慎重考慮。
痢疾的古方雖然很多,但效果也是參差不齊。我提出的觀點,開創了前人未曾觸及的新領域,與《醫門法律》的主要思想相符。《醫門法律》強調使用柴胡提升少陽之氣,但那是針對邪氣長期潛伏的情況。對於痢疾初起,葛根的效果更直接。對於暑、濕、風、火、寒、熱等不同病因,以及病情的輕重,氣血的區別,應參照《臨症指南》的用藥原則,結合後面提到的各種療法。例如,暑濕交加的情況下,薑、連、藿香可以一起使用;在氣分,多伴有脹悶感,厚朴和木香是主要選擇;在血分,小腹劇烈疼痛,排泄物帶血,芍藥、沒藥、乳香是主要選項;小便不通的患者,滑石是常用藥物,可輔以車前、澤瀉;對於下部寒冷的患者,應使用溫暖法,肉桂和厚朴可以共同使用;氣虛的患者,應使用補益法,人參和木香可以一起使用;對於長期痢疾導致陽虛的患者,溫補是主要策略,景嶽胃關煎、補脾、補中、八味、右歸等方劑可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如果虛滑到極點,即使訶黎勒和肉豆蔻也無法止住痢疾,那必須遵循「桃花湯」的原理,使用赤石脂。後面列出了各種療法,以及《景嶽全書》中的相關方劑,結合《臨症指南》的指導,對於寒熱夾雜的情況,臨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
治痢散
專門用於痢疾初期,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能有效治療。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連同藥末一同服用。兒童服用量減半。禁忌包括肉類、腥味食物、麵食、油炸食物、閉氣食物等。此方添加四兩川連,效果更佳。
服用此藥最好使用新鮮薑湯,這樣才能達到寒熱調和的最佳效果。
補黃丸
用於治療痢疾初期,腹部實痛,不能用手按壓,說明有宿食存在,需要進行下瀉處理。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使用荷葉水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兒童服用量為一錢。
此藥適用於南方濕熱地區,是快速消除熱毒的良藥。但在西北寒冷地區不適合,可用山楂、黃芩兩味藥替代。
開噤散
用於治療嘔吐不止,食物無法進入,書中記載:食物無法進入是因為有火,所以使用黃連;痢疾而不進食,氣力會更加虛弱,所以加入人參;虛弱之人長期痢疾,都可以使用此法。
人參、川黃連(薑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見鐵,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茯苓、陳皮(各一錢)、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二個)
用水煎煮後服用。
方中所提到的石蓮子,並非「建蓮中有黑殼者」,而是另一種顏色極黑、質地極堅硬、味道極苦的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