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痢疾

回本書目錄

痢疾

1.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墜下之品,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之屬,所謂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纏綿難愈。或嘔逆不食,而成敗症者,比比皆是。予為此症,仔細揣摩不捨置,忽見燭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良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成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

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時。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牙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製藥普送,效者極多。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以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慎與。」

痢疾古方甚多,用之效與不效參半,先生髮表之論,開前賢所未發,與《醫門法律》大旨相合,《法律》主以柴胡升舉少陽,後指邪氣久陷者而言,若治初起,不若葛根之直捷也。至於暑、濕、風、火、寒、熱、輕、重、氣分、血分之分別,當照《臨症指南》用藥之法,參入後方之內;暑、濕相兼者,薑、連、藿香並用;在氣分者多脹悶,厚朴、木香由主;在血分者小腹痛甚,便帶血積,芍藥、沒藥乳香為主;小便閉者,多用滑石,微佐車前澤瀉;下寒者佐溫法,肉桂、厚朴並行;氣虛者佐補法,人參、木香並施;久痢陽虛者,悉從溫補,景岳胃關煎及補脾、補中、八味、右歸各方,隨人施治;若虛滑已極,訶黎勒、肉豆蔻所不能止者,必須遵桃花湯意,用赤石脂矣。後列各方及《景岳全書》各方,參以《臨症指南》,兼寒兼熱,臨時斟酌。

治痢散

專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煎、連藥末服下、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閉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連四兩、尤效。

此藥宜用鮮薑湯下,方得寒熱調濟之妙。

補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商),廣木香(四兩)

荷葉水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此南方濕熱之處,急攻熱毒之藥,與西北地氣寒冷者不宜,可以山楂、黃芩二味代之。

開噤散

治嘔這食不入,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人參,川黃連(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見鐵,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茯苓,陳皮(各一錢),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二個。)

水煎服。

方中之石蓮子,並非「建蓮中有黑殼者」,系另一種色極黑、質極堅、味極苦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