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噎嗝
噎嗝
1. 噎嗝
「古方治噎嗝,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濕症也,宜燥。噎嗝,燥症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隔。結:結熱也,熱甚則物乾。凡噎隔症,不出胃脘乾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二湯,在噎嗝門為禁劑。
子嘗用啟膈散開關,更佐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挾郁者,則用逍遙散主之。雖然藥逍遙而人不逍遙,亦無益也。張雞峰云:此症乃神思間病,總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然其間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三陽者,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也。火結三陽,津液乾枯,故大便燥結,食入即吐,甚者食不能入矣。《醫門法律》專主清涼滋潤,深合經旨;《景岳全書》兼用補法,雖與經旨不合,然實有胃氣將絕者,非參莫挽,加入清涼滋潤和血藥內可也。若參、耆、術則斷無用理。
《臨症指南》列十餘方;大意皆遵喻氏和血潤燥之旨,惟後列附子、丁香等方,皆治反胃之藥,與此門無干也。余在南方,見前輩於和血潤清火解鬱藥中,加蜣螂攻大腸之干糞,用泥蝤通小腸之道路,十中可愈二三。至於用藥,潤燥則麥冬、天冬、紫石英、梨汁、藕汁、蔗汁、牛乳、麻仁,和血則桃仁、歸尾、赤芍,化痰則竹瀝、牛黃,順氣則山楂、橘紅,用柔不用剛,用潤不用燥而已。食不入者,開賁門,多用杏仁,食入即吐者,開幽門,多加桃仁,斟酌輕重施治。
格咽之與反胃,病雖相似,其病源則有霄壤之別,蓋反胃之因有三:輕者肝經陰邪犯胃,主以代赭旋覆湯加吳茱萸;重者幽門努肉瘀血翻騰,遵古法用虎肚以蝕去之;再重者胃陽虛也,用理中法加粳米、飴糖。或曰:何以別之?蓋格咽症面必黎黑,反胃症則或青或黃;格咽症大便始終於結,攻之不軟,反胃症則或結或清,一攻即瀉;格咽胃脈必堅搏,反胃則浮大或微弱也。
白話文:
【噎嗝】
古代治療噎嗝(吞嚥困難)的處方,大多使用抑制嘔吐的藥物。但他們忽略了,嘔吐是濕症的表現,應該使用能燥濕的藥物;而噎嗝是燥症的表現,應該使用能滋潤的藥物。經典醫學著作提到:「三陽結謂之隔」,結指的是結熱,熱度過高會使物質乾燥。所有的噎嗝症狀,都可以歸納為胃脘乾燥四個字。如果乾燥發生在上脘,那麼水飲可以通過,但食物卻難以進入。如果乾燥發生在下脘,食物雖可進入,但久而久之會再次吐出。如果胃已經乾燥,再使用燥性藥物,不是會使乾燥情況更加嚴重嗎?因此,大小半夏湯這兩種藥物,在噎嗝治療上被視為禁用。
我曾使用啟膈散來開通阻塞,再輔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對於有鬱悶情緒的患者,則使用逍遙散作為主要治療。然而,即使藥物能使人逍遙,如果病人本身無法逍遙,那也是沒有用的。張雞峯說:這種病症是由於精神壓力所導致,應該注重內心的平靜和養生。這句話深深點出了病症的本質。然而,有些患者的病症是由於寄生蟲、血液問題、痰液或食物所引起的,這些都需要根據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不可忽視。
所謂的三陽,指的是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如果這三個部位有火熱聚集,津液就會乾枯,大便會變得乾燥,食物一進口就會吐出,甚至嚴重到食物完全無法進入。《醫門法律》專注於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這與經典的指導思想非常吻合;而《景嶽全書》則同時使用補法,雖然與經典的指導思想不符,但如果胃氣已經快要耗盡,非得用人參才能挽救,可以在清涼滋潤和血藥中加入人參。然而,其他如黃耆、白朮等藥物則完全沒有使用的理由。
《臨症指南》列出了十多種藥方,大致都遵循喻氏的和血潤燥原則,只有最後列舉的附子、丁香等藥方,是用來治療反胃的藥物,與噎嗝無關。我在南方,見到前輩們在和血潤清火解鬱的藥物中,加入蜣螂來攻擊大腸的乾燥糞便,使用泥蝤來通暢小腸的道路,這樣做可以治癒十分之二三的患者。至於用藥,滋潤燥熱可以使用麥冬、天冬、紫石英、梨汁、藕汁、蔗汁、牛乳、麻仁等;調和血液可以使用桃仁、歸尾、赤芍;化痰可以使用竹瀝、牛黃;順暢氣機可以使用山楂、橘紅。原則上,我們要使用柔和的藥物,而不是強烈的藥物;要使用滋潤的藥物,而不是燥性的藥物。對於無法進食的患者,我們需要開通賁門,可以多使用杏仁;對於食物一進口就吐出的患者,我們需要開通幽門,可以多加入桃仁。我們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適當地進行治療。
噎嗝與反胃雖然病症類似,但病因卻有天壤之別。反胃的病因有三種:輕微的是肝經陰邪侵犯胃部,可以使用代赭旋覆湯加上吳茱萸;嚴重的是幽門部位有肉瘤或瘀血,按照古法可以使用虎肚來腐蝕掉;最嚴重的是胃陽虛,可以使用理中法加上粳米、飴糖。有人可能會問:如何區分這兩種病症呢?噎嗝患者臉色一定會發黑,而反胃患者臉色可能蒼白或黃色;噎嗝患者的大便始終會很硬,即使使用攻下的方法也不會變軟,而反胃患者的大便可能硬也可能稀,一攻下就會排泄;噎嗝患者的胃脈一定會堅硬搏動,而反胃患者的胃脈可能是浮大或是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