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小腹痛
小腹痛
1. 小腹痛
「尋常小腹癰,多屬疝瘕奔豚之類。書云:男子外結七病,女子帶下瘕聚。」古人更有痃癖癥瘕之名,皆一類也。痃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隱闢,沈附著骨也。癥則有塊可徵,猶積也,多屬於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氣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竄,冷氣上衝也。其癥瘕之氣,聚子小腸,則曰小腸氣。
聚於膀胱,則曰膀胱氣也。小腸氣,矢氣則快。膀胱氣,少腹熱,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凡治少腹痛,當用墜降之藥,其行氣皆當用核,乃能宣達病所以取效也,橘核丸、奔豚丸並主之。」
白話文:
痃
就像弓弦,筋繃緊而起。癖則隱藏在內,附著在骨頭上不易移動。癥則有明顯的腫塊,就像積聚的物質,多與血氣有關。瘕則是虛假的,忽而出現忽而消失,是由氣造成的。奔豚則像江豚向上竄一樣,冷氣上衝。
這些癥瘕的氣,聚在小腸,就稱為小腸氣。
聚在膀胱,就稱為膀胱氣。
小腸氣會導致排氣頻繁。膀胱氣則會導致小腹發熱,像是用熱水澆灌一樣,小便不暢。
治療小腹疼痛,應當使用具有墜降作用的藥物。治療氣滯,則應當使用核類藥材,才能宣通氣血,達到治療效果。
橘核丸
和奔豚丸都適合治療這些病症。
此篇除傷寒厥明症外,其雜症中之小腹痛,不外癥瘕疝氣,奔豚痃癖,皆屬於寒;惟淋症之小腹痛,則屬於熱。各有本門。初治以藥攻病,當遵《臨症指南》,久則必虛。攻病既動,亦當參以補法。可於《景岳全書》中求之。
橘核丸,通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氣。」
橘核(鹽酒炒,二兩),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一兩),神麯(四兩)
白話文:
這篇除了討論傷寒厥明症之外,還提到一些雜症,其中小腹疼痛,大多屬於癥瘕、疝氣、奔豚、痃癖等,這些都是寒症。但是淋症的小腹痛,則屬於熱症。
每種病症都有其專屬的治療方法。初期治療時,應該以藥物攻治疾病,可參考《臨症指南》的記載。但久病必定虛弱,所以攻治疾病的同时,也應參考補益的方法,可以在《景岳全書》中尋找相關內容。
橘核丸,可以通治癥瘕、痃癖以及小腸、膀胱等氣滯的病症。
配方:
- 橘核(用鹽酒炒,二兩)
- 川楝子(煨去果肉)
- 山楂子(炒)
- 香附(薑汁浸泡後炒,各一兩五錢)
- 荔枝核(煨熟研磨)
- 小茴香(微炒,各一兩)
- 神麯(四兩)
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水下。寒甚、加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有熱、加黑山梔七錢;又疝氣症、表寒束其內熱,丹溪以黑山梔吳茱萸並用。按此二味、若寒熱不調者,加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加茯苓、車前子、丹參,黑山梔。
癥瘕疝氣,痃癖奔豚,皆寒症也。此方取用各核,直達小腹,深得氣味之理,必曰寒甚始加桂、附者,蓋凡此數症,下元既寒,火逼肺胃者多,故不敢列於原方之內,此古人之苦心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婦女帶下瘕聚。肝經為病亦同。吳萸、龜版二味,此方所不可少,非吳萸不能驅肝寒,非龜版不能通任脈也。
白話文:
將藥材煮成糊狀,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水送服。如果寒氣很重,就加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如果有熱氣,就加黑山梔七錢。此外,疝氣症的病因是表寒束其內熱,丹溪先生認為可以同時使用黑山梔和吳茱萸。這兩種藥材,如果患者寒熱不調,加入丸子中效果更佳。如果出現胞痹和小便不利的情況,可以去除小茴香,加入茯苓、車前子、丹參和黑山梔。
癥瘕疝氣、痃癖奔豚,這些都是寒症。這個方劑用藥精準,直達小腹,充分體現了藥物的氣味之理。之所以要等到寒氣很重才加桂皮和附子,是因為這幾種病症,下元本來就寒,火氣容易逼迫肺胃,所以不敢放在原方中,這就是古人的良苦用心。經書記載,任脈生病,男子會內結七疝,女子會帶下瘕聚;肝經生病也一樣。吳茱萸和龜版是這個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因為只有吳茱萸才能驅除肝寒,只有龜版才能通任脈。
肉桂可量寒之輕重加之,附子有上升之性,不可用也。便結陰虛者加熟地,便溏氣虛者加何首烏。
白話文:
肉桂可以根據寒冷的程度酌情添加,但附子具有升溫的作用,不宜使用。如果大便乾硬且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加入熟地;如果是大便稀軟且氣力不足的人,則可以加入何首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