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小腹痛

回本書目錄

小腹痛

1. 小腹痛

「尋常小腹癰,多屬疝瘕奔豚之類。書云:男子外結七病,女子帶下瘕聚。」古人更有痃癖癥瘕之名,皆一類也。痃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隱闢,沈附著骨也。癥則有塊可徵,猶積也,多屬於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氣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竄,冷氣上衝也。其癥瘕之氣,聚子小腸,則曰小腸氣。

聚於膀胱,則曰膀胱氣也。小腸氣,矢氣則快。膀胱氣,少腹熱,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凡治少腹痛,當用墜降之藥,其行氣皆當用核,乃能宣達病所以取效也,橘核丸、奔豚丸並主之。」

此篇除傷寒厥明症外,其雜症中之小腹痛,不外癥瘕疝氣,奔豚痃癖,皆屬於寒;惟淋症之小腹痛,則屬於熱。各有本門。初治以藥攻病,當遵《臨症指南》,久則必虛。攻病既動,亦當參以補法。可於《景岳全書》中求之。

橘核丸,通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氣。」

橘核(鹽酒炒,二兩),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一兩),神麯(四兩)

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水下。寒甚、加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有熱、加黑山梔七錢;又疝氣症、表寒束其內熱,丹溪以黑山梔吳茱萸並用。按此二味、若寒熱不調者,加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加茯苓、車前子、丹參,黑山梔。

癥瘕疝氣,痃癖奔豚,皆寒症也。此方取用各核,直達小腹,深得氣味之理,必曰寒甚始加桂、附者,蓋凡此數症,下元既寒,火逼肺胃者多,故不敢列於原方之內,此古人之苦心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婦女帶下瘕聚。肝經為病亦同。吳萸、龜版二味,此方所不可少,非吳萸不能驅肝寒,非龜版不能通任脈也。

肉桂可量寒之輕重加之,附子有上升之性,不可用也。便結陰虛者加熟地,便溏氣虛者加何首烏。

白話文:

[小腹疼痛]

一般的下腹部疼痛,大多屬於疝氣、瘕聚或奔豚症這類疾病。古籍記載:男性容易產生七種外部結聚的病症,女性則易有帶下和瘕聚的問題。古人稱之為痃癖癥瘕,這些都是同一類的疾病。痃就像弓弦一樣,是筋脈突出的表現。癖是隱蔽且深入,緊密附著在骨頭上的病態。癥通常可以摸到硬塊,類似於積聚,多半和血液有關。瘕則是假性的,可能突然聚集又突然消散,是由氣所致。奔豚症像江豚向上竄升,是冷氣向上衝的表現。這些癥瘕的氣滯,如果聚集在小腸,就叫做小腸氣;如果在膀胱,則稱為膀胱氣。小腸氣的病人,放屁後會感覺舒服。膀胱氣的病人,下腹部會發熱,好像被熱水燙過,排尿時會感到困難。治療小腹疼痛,應使用具有下瀉作用的藥物,要讓氣順暢,最好使用核果類的藥材,這樣才能使病情有效改善,橘核丸和奔豚丸都能用於治療。

除了傷寒和厥明症以外,其他綜合症狀中的小腹痛,不外乎癥瘕、疝氣、奔豚、痃癖,這些都屬於寒證;只有淋病的小腹痛,屬於熱證。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初診時,應該遵循《臨症指南》以藥物攻擊病竈,但長期下來必定會導致虛弱。在攻擊病竈後,應該輔以補養方法。可參考《景嶽全書》來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

橘核丸,可以全面治療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氣滯。

配方包括:橘核(鹽酒炒,二兩)、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一兩)、神麯(四兩)。

將以上藥材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水吞服。若是寒氣嚴重,可以加入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若有熱症,可以加入黑山梔七錢。對於疝氣症,表面的寒氣束縛了內在的熱氣,丹溪主張同時使用黑山梔和吳茱萸。這兩種藥材對於寒熱調節不佳的情況下,加入丸中效果更佳。如果膀胱炎引起小便不暢,可以去掉小茴香,加入茯苓、車前子、丹參、黑山梔。

癥瘕、疝氣、痃癖、奔豚,都是寒證。這個方子選擇使用各種核果類藥材,可以直接作用於小腹,深刻理解氣味的作用原理,只有在極度寒冷的情況下才會添加肉桂和附子,因為這些症狀下元已經偏寒,肺胃受火氣影響較多,因此不敢將它們列為基本配方,這是古人的良苦用心。經典說:任脈的病變,男性內部易形成七種疝氣,女性易有帶下和瘕聚。肝經的病變也同樣如此。吳茱萸和龜版是此方不可或缺的成分,沒有吳茱萸無法驅逐肝寒,沒有龜版無法疏通任脈。

肉桂的用量可以根據寒氣的程度調整,但附子有上升的特性,不適合使用。如果便祕且陰虛,可以加入熟地;如果大便稀軟且氣虛,可以加入何首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