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胃脘痛

回本書目錄

胃脘痛

1. 胃脘痛

「胃脘病,治法與心痛相仿。但停食一症,其脹痛連胸者,吐之。脹痛連腹者,下之。其食積之輕者,則用神朮散消之。又有胃脘膿症嘔而吐濃血者,不得妄治。韋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

按《臨症指南》此篇以肝犯胃痛多,其外則陽虛,血瘀二症。肝犯胃者口必酸或苦,主以延胡索、半夏、川楝子;陽虛者必嘔,主以參、附、白朮、大棗;血瘀者大便必黑,主以歸鬚、桃仁;此症屬熱者少,忌芩、連、知、柏,氣壅者多,亦忌黃耆。

胃脘痛,除食積之外,皆氣裹寒、寒聚血凝也。汪訒庵主以良薑、香附、後人加以薏米、桃仁,一和宗筋,一化瘀血也。其疼勢橫布者佐枳殼,其疼勢直下者佐木香,無不速效。但良薑有毒,總須米湯浸透蒸熟再用。

白話文:

【胃痛】

對於胃痛的治療方式,類似於心痛的處理方法。然而,如果是因為食物滯留導致的胃痛,如果痛感擴展到胸部,應採取催吐的方式;若痛感延伸至腹部,則應採用瀉下的方法。對於較輕微的食物積滯,可使用神朮散來幫助消化。另有一種情況是胃部有膿瘍,會出現嘔吐並帶出濃稠血液的情況,這種情況不能隨意治療。根據韋雲的說法:若是嘔吐帶有膿血,無需特別治療,通常嘔吐完膿血後,病情會自然好轉。

根據《臨症指南》的記載,此類胃痛多是由肝臟影響胃部所致,除此之外,陽氣虛弱及血瘀也是常見的原因。肝影響胃時,患者口中可能會有酸或苦的感覺,這時可用延胡索、半夏、川楝子來調理;若因陽氣虛弱導致胃痛,患者通常會有嘔吐的症狀,可使用人參、附子、白朮、大棗來調理;若是血瘀導致的胃痛,大便顏色會偏黑,可使用當歸鬚、桃仁來調理。這種情況屬於熱性者較少,應避免使用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物;若氣滯者較多,也應避免使用黃耆。

胃痛,除了食物積滯所引起的,大多是由於氣滯帶動寒氣,使寒氣聚集,進而導致血液凝固。汪訒庵建議使用高良薑、香附來調理,後世的醫者則加入薏米、桃仁,一方面可以和緩筋絡,另一方面能化解瘀血。若痛感呈現水平擴散,可加入枳殼;若痛感垂直向下,可加入木香,都能快速見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良薑具有毒性,必須先用米湯浸泡透徹,蒸煮熟透後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