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心痛
心痛
1. 心痛
「氣痛者,氣壅攻刺而痛,遊走不定也,沉香降氣散主之;血痛者,痛有定處而不移,轉側若刀錐之刺,手拈散主之;熱痛者,舌燥唇焦,溺赤便閉,喜冷畏熱,其痛或作或止,脈洪大有力,清中湯主之;寒痛者,其痛暴發,手足厥冷,口鼻氣冷,喜熱畏寒,其痛綿綿不休,脈沉細無力,姜附湯加肉桂主之;飲痛者,水飲停積也,嘔吐涎,或咳或噎,甚則搖之作水聲,脈弦滑,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食病者,傷於飲食,心胸脹悶,手不可按。
或吞酸噯腐,脈緊滑,保和湯主之;虛痛者,心悸怔忡,以手按之則痛止,歸脾湯主之;蟲痛者,面白唇紅,或唇之上下有白斑點,或口吐白沫,飢時更甚,化蟲丸主之;疾病者,觸冒邪祟,卒爾心痛,面目青黯,或昏憒譫語,脈來乍大作小。或兩手如出兩人。神朮散、蔥白酒、生薑湯並主之。
此治心痛之大法也。」
綜觀篇內氣、血、寒、熱、飲食及虛痛等症,治法詳明,列症顯亮,後列諸方,平穩可用;惟皆系下泄之藥,宜於病勢正盛之時,若病已將開,身體弱損者,仍當遵建中意,用人參、桂枝、大棗、甘草,使中焦之氣血旁行,不專下泄,自然流布於四體,結開痛止,庶無暴脫之患。
緣心痛不比他臟之病,用藥稍差,性命即危,無結滯則不痛,而其結滯又不可急攻,只須緩緩開解,更不可用黃耆大補,一驟補則瘀血攻心矣。暑月更不可補。
《臨症指南》本篇內,受驚,心漾漾作痛,逍遙散去柴胡加鉤藤、丹皮;勞傷血滯,用生鹿角、當歸鬚、桃仁、半夏、生薑;營絡傷、急心痛,用人參、桂枝、炙草、白蜜、川椒:亦即建中行營之義,其法出《金匱要略》,是此篇主腦。
手拈心,治血積心痛。
元胡索(醋炒),香附(酒炒),五靈脂(去土醋炒),沒藥(箬上炙乾,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血老者,用紅花五分、桃仁十粒,煎酒調下。
此古方也,用之甚效。然體虛之人,有血動心搖、傾刻垂危之慮,實見此症,亦只用一錢可也。
白話文:
【心痛】
-
氣痛:這是因為氣血壅塞,導致刺痛感,且痛楚位置會遊走不定。治療上會使用沉香降氣散。
-
血痛:這種痛楚有固定的位置,不會移動,感覺像被刀或錐子刺入,治療上會使用手拈散。
-
熱痛:患者會有舌頭乾燥、嘴脣焦黑、小便赤紅、大便祕結、喜歡冷飲、害怕熱氣等症狀,痛楚可能時發時歇,脈象洪大有力。治療上會使用清中湯。
-
寒痛:這種痛楚突然發生,患者手腳冰冷、口鼻氣息冷淡、喜歡熱飲、害怕寒冷,痛楚持續不減,脈象沉細無力。治療上會使用姜附湯加上肉桂。
-
飲痛:這是因為水分在體內停滯積聚所致,患者可能有嘔吐、咳嗽或吞嚥困難,嚴重時甚至能聽到體內的水聲,脈象弦滑,治療上會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
食病:這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患者心胸脹悶,甚至無法按壓。可能會有反酸、噁心等症狀,脈象緊滑,治療上會使用保和湯。
-
虛痛:患者會有心悸怔忡,按住胸口可以緩解疼痛,治療上會使用歸脾湯。
-
蟲痛:患者面色蒼白、嘴脣紅潤,可能有口吐白沫,特別是在餓的時候更嚴重,治療上會使用化蟲丸。
-
疾病:這是由於受到邪氣侵擾,突然心痛,面色青黑,可能有昏迷、胡言亂語,脈象忽大忽小,治療上會使用神朮散、蔥白酒、生薑湯。
以上就是治療心痛的主要方法。
總括而言,對於氣、血、寒、熱、飲食及虛痛等各種症狀,治療方式都十分詳細,列出的病症也很清楚,後面列舉的各種方劑,都很穩定可靠,適合使用。但這些藥物大多具有下泄的作用,適合在病情正盛時使用。如果病情已經開始好轉,患者體力衰弱,就應該按照建中的原則,使用人參、桂枝、大棗、甘草,讓中焦的氣血能夠順暢流通,而不是單純地向下排泄,這樣才能讓血液和氣血自然地流向全身,解決病痛,避免出現突然脫水的情況。
心痛與其他器官的疾病不同,用藥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只有在有結滯的情況下才會感到痛楚,但結滯也不能急於攻治,只能緩慢地化解。更不能使用黃耆進行大補,一旦補得過快,瘀血就會攻向心臟。在夏天,更不能隨便補充。
在《臨症指南》中,提到因受驚嚇導致心痛,可以使用逍遙散,去掉柴胡,加上鉤藤、丹皮;因勞累導致血滯,可以使用生鹿角、當歸鬚、桃仁、半夏、生薑;因營絡受傷導致急心痛,可以使用人參、桂枝、炙草、白蜜、川椒,這些都是根據《金匱要略》的理論,是本書的核心思想。
【手拈心】:用於治療血積引起的心痛。
元胡索(醋炒)、香附(酒炒)、五靈脂(去土醋炒)、沒藥(箬上炙乾,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熱酒調服。如果血比較老,可以再加入五分紅花、十粒桃仁,煎成酒後調服。
這是古老的方子,效果非常好。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如果血動心搖,可能會有即刻危險,實際上,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服用一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