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原著,華岫雲編

《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四·公選良方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公選良方 (9)

1. 降藥

若要做咬頭藥,代針丸,將麵糊以竹片拌和,做成細條切作芝麻粒大,放膏心中對腫頭貼之。此藥不可沾在指頭上,沾則要疼痛發泡退皮。此藥陳久者,少痛性和緩,卻要多用些。如第一次降完開出,倘藥色不白,可將罐內之藥刮淨,此藥無所用處,只將降於擂盆底內之藥刮出,另將水銀火硝生礬各五分,食鹽二分,並將擂盆內降不透之藥,與四味頭一併研和,從新再入銀罐,照依前法降之。

此藥若一次降不如法,不妨兩次三次連降,即降至十數次方能降好,計籌已有水銀五錢在內矣。每次只要將銀罐鏟淨,或另換新銀罐,每次只要用水銀、火硝、生礬各五分,食鹽二分,直降到好方止。初起煎時,須要火候得法。若火候不及,則罐中結胎尚嫩,水銀尚活,倒合轉來,非連胎墮入擂盆底內,即活水銀先溜入擂盆底中。若火候太過,結胎太老,非水銀先已飛去,即有降不下之病。

總以結胎不嫩不老為度,用烰炭火最得法。凡瘡毒已穿破者忌用。

白話文:

降藥製作方法:如果要製作咬頭藥(一種外敷藥物,類似於針灸的輔助療法),需將麵糊用竹片攪拌均勻,製成細條,切成芝麻粒大小,然後放入膏藥中,貼在腫脹的部位。此藥物不可沾到手指上,否則會疼痛、起泡、脫皮。藥物放置久了,藥性會減弱變緩和,但需要用量較多。如果第一次製作完畢,藥物顏色不是白色,則需將罐中的藥物刮乾淨丟棄,因為已經失效。只保留擂盆底部未完全反應的藥物,然後將水銀、火硝、生礬各五分,食鹽二分,與擂盆底部的藥物混合研磨,再放入銀罐中,按照之前的步驟重新製作。

如果一次製作效果不佳,可以反覆多次製作,甚至需要十幾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這時藥物中大約已經含有五錢的水銀。每次製作完畢,需將銀罐清理乾淨或更換新的銀罐,每次都需加入水銀、火硝、生礬各五分,食鹽二分,直到效果滿意為止。初期熬製時,火候的控制非常重要。火候不足,罐中藥物凝結不充分,水銀仍處於流動狀態,傾倒時容易導致藥物或水銀流入擂盆底部。火候過猛,藥物凝結過度,則水銀可能揮發,導致藥物失效。

總之,藥物凝結的程度要適中,使用烰炭火最為理想。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已經潰爛穿破的瘡毒,禁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