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四·公選良方 (7)
卷四·公選良方 (7)
1. 圍藥
如不煎膏,將前藥曬乾,灑燒酒,再曬再灑,酒盡為度,作末收藏,臨用時篩細,以井水調圍亦妙。
立消腫毒方:名五色蟾酥墨。
雄黃,銀硃,膽礬,韶粉,藤黃,銅綠,硼砂(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共為末,用蟾酥為條,如筆管大,陰乾,水磨塗患處立消。
治一切陰症,毒瘡惡癤初起,白色不甚腫,附骨極痛,敷藥提出陽分:
生半夏,生山梔,生白芥子
上各等分,飛面蔥汁白蜜調,圍頂上,留一小孔,干則以蔥蜜汁潤之,一日兩換,自然紅腫高起。
治陰症疽發:
艾葉(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
以水同煮半日,搗爛候溫敷上,再煮再易,十餘次,知痛者可生。
治陰症敷藥方:
山梔,苦杏仁(各二十一粒),北細辛(二錢),青殼鴨蛋清(一個),白蘿蔔(一小個),飛面(一文),蔥頭(二十個連須),蜜(一兩)
上藥研末,共搗爛,寒天隔湯燉溫敷患處,每日一換,敷三次即消。
治陽症圍藥方:
花粉,黃柏,薑黃,薄荷葉,人中白,大貝,五倍子,芙蓉葉(各三兩),白芷,南星,白芨白蘞(各一兩五錢),大黃,小粉(各五兩)
上共為末敷患處。
拔毒異法:
以極細鐵屑,將好醋煎二三沸,撈醋中鐵屑,鋪於患處,將上好活磁石一大塊,頻頻吸之,陰症用此,其毒自出也。
清涼救苦散。治一切天行時疫。頭面耳目鼻腮項頸紅腫痛。
芙蓉葉,桑葉,白芨,白蘞,車前,大黃,黃連,黃柏,白芷,雄黃,赤小豆,芒硝
上各等分研末,蜜水調敷,頻頻掃之。
白話文:
圍藥
如果不用煎膏的方法,就將藥材曬乾,灑上燒酒,再曬再灑,直到酒用完為止,然後磨成粉末收藏。使用時篩成細粉,用井水調和敷於患處也很有效。
立消腫毒方:名為五色蟾酥墨。
雄黃、銀硃、膽礬、韶粉、藤黃、銅綠、硼砂(各一兩),麝香(一錢),磨成粉末。用蟾酥做成像筆管一樣粗細的條狀,陰乾後,用水磨成糊狀,塗抹在患處,就能立刻消腫。
治療一切陰症,毒瘡惡瘡初起,顏色發白腫脹不嚴重,但貼著骨頭非常疼痛,敷藥後能將毒素排出:
生半夏、生山梔、生白芥子(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蔥汁和白蜜調和,敷在患處頂部,留一個小孔,如果乾燥就再用蔥蜜汁潤濕,一天換藥兩次,自然就會紅腫高起。
治療陰症疽發:
艾葉(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加水煮半日,搗爛後溫敷在患處,然後再煮再敷,如此反覆十多次,直到疼痛減輕。
治療陰症敷藥方:
山梔、苦杏仁(各二十一粒)、北細辛(二錢)、青殼鴨蛋清(一個)、白蘿蔔(一小個)、飛面(少許)、蔥頭(二十個連鬚根)、蜜(一兩),研磨成粉末,混合搗爛,寒天用隔水加熱的方式燉溫後敷在患處,每天換藥一次,敷三次就能消腫。
治療陽症圍藥方:
花粉、黃柏、薑黃、薄荷葉、人中白、大貝、五倍子、芙蓉葉(各三兩)、白芷、南星、白芨、白蘞(各一兩五錢)、大黃、小粉(各五兩),磨成粉末後敷在患處。
拔毒異法:
用非常細的鐵屑,用好醋煎煮兩三沸,撈出醋中的鐵屑,鋪在患處,再用一塊上好的活磁石反覆吸附,治療陰症使用此法,毒素就能自行排出。
清涼救苦散,治療一切流行性疾病,頭面、耳目、鼻、腮、項、頸紅腫疼痛。
芙蓉葉、桑葉、白芨、白蘞、車前子、大黃、黃連、黃柏、白芷、雄黃、赤小豆、芒硝(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蜜水調和後敷在患處,並經常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