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六卷 (4)

1. 疳門

生生子曰:小兒疳症,最為重候。顧疳字從甘,明其嗜食甘肥,成積生蟲,損傷脾胃,脾胃一虛,百病蜂起。古稱五疳,言五臟之疳也。五疳之外,其名甚多。如曰疳氣,曰疳虛,曰疳熱,曰丁奚,曰哺露,曰腦疳,曰脊疳,曰無辜之類,不勝枚舉。蓋脾胃虛則停積,積則生熱,或瀉或痢,或風或瘧,生疳生蟲。

二十以下,其病為疳,二十以上,其病為癆。症雖多種,源一而派殊也。而治總在脾胃為重,五臟皆受氣於脾胃,賴坤元以資生也。又有乳母未斷乳時,先耽身孕,兒飲孕乳,久為魃病,以其疳成肉消顱大,發穗腿枯,形肖傀儡,若魃然也。又有母體虛弱,氣血不足,乳汁不充,強喂粥飯,耗傷形氣,皆成疳兆。

楊錢二公,治論極正。採錄於下,以為法眼。

楊氏倓子曰: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積者虛中之積。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治積不可用霸峻取。

錢氏仲陽曰:小兒初病為肥熱疳,熱則涼之。久病為冷瘦疳,冷則溫之。小兒易虛易實,過寒則生冷,過溫則生熱,峻取則重傷脾胃。上醫處其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持之。病家調節乳食以裨養之。使營衛調和,臟腑充實,若或過焉,君子未保其往也。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

凡有積者,無不壯熱腳冷。若積而虛甚,則先扶胃,使胃氣充實,方與微利。急以和胃之藥,扶虛救里,如白豆蔻、蘿蔔子、砂仁、蓬朮,消積等劑,疏利之藥也。脅腹癖痛亦虛中之積,先寒後熱,飲水不食,或飲水而致喘嗽。凡熱疳以胡黃連丸,冷疳以木香丸,冷熱疳以通神丸主之。

疳在外耳鼻生瘡者,以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銅壁山人曰:凡治疳,不必細分五疳,但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冷則溫之,吐則治吐,利則治利,積則治積,蟲則治蟲。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屢試屢驗。矧此方收聚藥品極為工緻,誠醫中之王道,疳門之火棗也。業幼科者,亦當知其所自哉。

生熟地黃丸,治肝疳白膜遮睛,合面而臥,肉色青黃,發穗筋青,腦熱羸瘦。

生地黃,熟地黃(各五錢),川芎,赤茯苓,黃連,杏仁,半夏,天麻,甘草,當歸,枳殼(炒),地骨皮(各二錢五分)

上每三五錢,姜三片,黑豆二十粒,水煎服。

地黃丸,腎疳極瘦,遍身瘡疥,發寒熱,時頭熱腳冷。

熟地黃(八錢),山藥,山茱萸(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下。

又方,治同上。無山茱萸、茯苓、澤瀉,加使君子、川楝子。

茯苓丸

茯神,蘆薈,琥珀,黃連,赤茯苓(各三錢),鉤藤鉤,遠志(姜煮),乾蟾(煅),麝香(少許),石菖蒲(各一錢)

白話文:

疳門

小兒疳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疳字裡包含「甘」字,說明患兒嗜食甘甜肥膩的食物,導致積食生蟲,損傷脾胃。脾胃虛弱,百病叢生。古籍中將疳症分為五疳,指的是五臟的疳疾,但實際上疳症的命名很多,例如疳氣、疳虛、疳熱、丁奚、哺露、腦疳、脊疳、無辜等等,不勝枚舉。總而言之,脾胃虛弱就會導致積滯,積滯就會生熱,進而出現腹瀉、痢疾、風症或瘧疾,最終導致疳症和蟲積。

二十歲以下的兒童患病稱為疳症,二十歲以上則稱為癆病。雖然症狀繁多,但病因都源於脾胃虛弱。脾胃是五臟之氣的來源,五臟的生機都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哺乳期母親在哺乳期間懷孕,孩子喝了孕婦的乳汁,時間久了就會患上魃病,這種疳症會導致孩子消瘦、頭顱增大、頭髮稀疏、腿腳枯瘦,形狀如同木偶一般。此外,如果母親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乳汁不足,又強行餵食粥飯,耗傷孩子的元氣,也會導致疳症。

楊氏和錢氏二位醫家的論述非常精確,茲錄於此,以供參考。

楊氏認為,疳症的發生都與虛弱有關。熱證是虛弱之中的熱證,寒證是虛弱之中的寒證,積滯也是虛弱之中的積滯。治療熱證不能過度使用寒涼之品;治療寒證不能驟然溫補;治療積滯不能使用峻猛的攻下之藥。

錢氏認為,小兒初期患疳症,常表現為肥胖伴發熱,稱為肥熱疳,此時應以清熱為主。久病則會消瘦,稱為冷瘦疳,此時應溫補。小兒體質容易虛實夾雜,過於寒涼則生寒證,過於溫熱則生熱證,過於峻猛則會嚴重損傷脾胃。上等的醫生會著重於消積和胃、滋養血液、調和氣血,用溫和的藥物來扶持正氣,並輔以調整飲食來滋養孩子,使營衛調和,臟腑充實。如果用藥過度,則難以預料後果。積滯是疳症的根本,由積滯導致虛弱,稱為疳極。

凡是出現積滯的患兒,都會出現壯熱、腳冷的症狀。如果積滯導致虛弱嚴重,則應先扶助脾胃,待胃氣充實後,再用輕瀉之藥。應急用和胃的藥物來扶正祛邪,例如白豆蔻、蘿蔔子、砂仁、蓬朮等消積藥物,以及一些疏通、利水的藥物。脅腹脹痛也是虛弱中的積滯,常表現為先寒後熱,不思飲食,或飲水即致喘咳。熱證的疳症可用胡黃連丸治療,寒證的疳症可用木香丸治療,寒熱夾雜的疳症可用通神丸治療。

如果疳症在外耳鼻生瘡,可用蘭香散治療;各種瘡瘍則可用白粉散治療。

銅壁山人認為,治療疳症不必細分五疳,只要根據虛實寒熱,分別使用補益、清熱、溫補、止嘔、止瀉、消積、驅蟲等方法治療,一般用集聖丸加減即可,療效可靠。此方藥物配伍精妙,堪稱醫學中的王道,是治療疳症的靈丹妙藥。學習兒科的醫生,應該了解此方的來歷。

生熟地黃丸:治療肝疳導致的白膜遮睛,患兒合眼臥床,面色青黃,頭髮稀疏,筋脈青黑,腦熱消瘦。

藥方:生地黃、熟地黃(各五錢)、川芎、赤茯苓、黃連、杏仁、半夏、天麻、甘草、當歸、枳殼(炒)、地骨皮(各二錢五分)

用法:每次三到五錢,加薑三片,黑豆二十粒,水煎服。

地黃丸:治療腎疳導致的極度消瘦,全身瘡疥,發熱,時而頭熱腳冷。

藥方:熟地黃(八錢)、山藥、山茱萸(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

用法: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次服用十五丸,溫水送服。

另有一方,治療同上,去山茱萸、茯苓、澤瀉,加使君子、川楝子。

茯苓丸:藥方:茯神、蘆薈、琥珀、黃連、赤茯苓(各三錢)、鉤藤、遠志(薑汁煮)、乾蟾(煅)、麝香(少許)、石菖蒲(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