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五卷 (6)
第二十五卷 (6)
1. 臍突光腫,臍汁不幹(附:腸癰。)
生生子曰:小兒月內、旬日,臍突光腫如吹,捻動微響,赤腫虛大可畏。此由初生先斷其帶,束縛不緊,浴洗之時,濕入所致。用外消散敷之。臍汁不幹者,內有濕熱及血熱而然。宜涼血收濕之藥摻之,無不效者。惟腸癰一症,亦令臍中汁出,小腹腫硬,按之則痛,小便澀以淋,時時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肚皮緊急如腫之狀,按之濡。或發熱無汗,灑淅惡寒,皆其候也。
甚者,腹皮腫大,轉側腹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膿血,必有一足不能步,皆為惡候。
山梔五苓散,治小兒臍突。
梔子仁(炒),白朮(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
為細末,每五七分,蜜湯或燈心湯調下。
二豆散,治臍突。
赤小豆,豆豉,天南星(制),白蘞(各等分)
為細末,每以五分,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一日一次,三日三次,但得小便下白物即消。
外消散,臍突光腫如泡。
大黃,牡蠣(煅。各五錢),朴硝(一錢)
上末,多用田螺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而下即消。
封臍散,臍中汁出。
紅綿炭,龍骨(煅),發灰,麵粉(炒。各一錢),胭脂丕(一分)
上末,乾摻濕處。
丹礬散,治同上。
黃丹,枯礬
等分,為細末,敷上即干。
又方
密陀僧(炒),貝母,桑螵蛸(焙)
為末,摻之妙。
又方,牆上多年白螺殼,燒為末,摻之佳。
消癰蒼耳湯,但小腹作痛,惡寒,肚皮緊急,一腳不能舉步,即是腸癰。
蒼耳子(二錢),甘草(五分),杏仁,薄荷,瓜蔞(各一錢)
水酒各一盅,煎服,其渣包敷臍上,二服見效。有膿者加木香、當歸各五分。
四聖湯,治腸癰、乳癰,一切癰疽便毒神效。
黃瓜蔞(一枚),甘草(四錢),沒藥(三錢),乳香(二錢)
酒煎,分二次服,大便微溏,瀉下惡物為妙。
薏苡仁湯,腸癰腹中痛,小便澀。
苡仁,瓜蔞仁,丹皮,桃仁(各三錢),水煎,食前服。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有膿者極效。空心,酒吞五六十丸。
太乙膏為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六七十丸,腸癰頓瘳。
白話文:
【臍部突出腫脹,臍部分泌物不止(附:腸炎病變。)】
生生子說:新生嬰兒在出生一個月內,臍部可能出現突出且光亮腫脹的現象,觸摸會有微弱的響聲,且呈現紅腫虛大的情況,看起來很嚇人。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剪斷臍帶,未緊密束縛,加上洗澡時水分滲入所導致。可用外消散塗抹於患部。
如果臍部分泌物不止,通常是因體內有濕熱或者血液過熱所致。應使用具有清熱涼血和收斂濕氣的藥物,通常都能有效治療。腸炎病變也會造成臍部分泌物,伴有小腹部腫脹堅硬,按壓會感到疼痛,排尿困難,偶爾汗出卻怕冷,皮膚呈現甲錯狀,肚皮緊繃似腫脹,但輕按卻柔軟。或者發燒不出汗,全身冷顫怕冷,都是其症狀。
嚴重時,腹部皮膚腫脹且大,轉身時腹中有水聲,或者臍周圍長瘡,膿從臍部流出,或大便混有膿血,必然有一腳無法正常行走,都是不良的徵兆。
「山梔五苓散」,適用於治療新生兒臍部突出。
主要成分有:梔子仁、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等,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到七分,用蜂蜜湯或燈心湯調服。
「二豆散」,適用於治療臍部突出。
主要成分有:赤小豆、豆豉、天南星、白蘞等,磨成細粉,每次使用五分,以芭蕉汁調和,塗於臍部四周,每日一次,三天三次,只要小便排出白色物質即表示病情緩解。
「外消散」,適用於臍部突出且光亮腫脹。
主要成分有:大黃、牡蠣、朴硝等,磨成粉末,用田螺浸水調和一至兩錢,塗於臍部,水分從小便排出即可消除。
「封臍散」,適用於臍部分泌物不止。
主要成分有:紅綿炭、龍骨、髮灰、麵粉、胭脂丕等,磨成粉末,塗抹於濕潤部位。
「丹礬散」,用法同上。
主要成分有:黃丹、枯礬,等量混合,磨成細粉,塗於患部即可止住分泌物。
另一個配方是:密陀僧、貝母、桑螵蛸等,磨成粉末,塗抹效果佳。
另一配方,牆上多年陳舊的白螺殼,燒成粉末,塗抹效果更佳。
「消癰蒼耳湯」,小腹疼痛,怕冷,肚皮緊繃,一腳無法舉步,可能是腸炎病變。
主要成分有:蒼耳子、甘草、杏仁、薄荷、瓜蔞等,用水和酒各半杯煎煮,服用後,藥渣包覆臍部,服用兩次即見效。若有膿液,可增加木香、當歸各五分。
「四聖湯」,適用於腸炎、乳腺炎,以及所有類型的膿腫,效果顯著。
主要成分有:黃瓜蔞、甘草、沒藥、乳香等,用酒煎煮,分兩次服用,若大便微瀉,排出惡物更佳。
「薏苡仁湯」,腸炎腹痛,排尿困難。
主要成分有:薏苡仁、瓜蔞仁、牡丹皮、桃仁等,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神仙蠟礬丸」,適用於腸炎有膿液的情況,效果極佳。空腹時,用酒吞服五六十粒。
太乙膏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空腹用酒吞服六七十粒,腸炎迅速痊癒。
2. 鵝口白屑
初生百日,口中生白點,不計其數,拭之則去,少刻復有,口角流涎水,日夜啼哭不乳是也。亦由胎熱或乳母嗜貪煿炙酒面,貽熱於兒。用甘草、黃連各一錢,煎濃湯,以帛裹指,口中拭去,再不復發。
又方,桑樹枝條,如煎竹瀝法煎汁,洗之亦佳。
又方,黃丹為極細末,用竹瀝調塗口中,洗之,其白點即落,一日洗二三次;再以辰砂益元散,燈心湯調下,則不再作,神妙。
白話文:
【鵝口白屑】
在嬰兒出生後的前一百天裡,如果他的嘴巴裡長出許多白色的小點,這些點擦掉後很快又會重新出現,而且寶寶的嘴角會不斷流出唾液,日夜啼哭,不肯吃奶,這就是所謂的鵝口白屑。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就帶有過多的熱氣,或是哺乳母親飲食偏好煎炸、燒烤、酒類和麵食,將熱氣傳給了嬰兒。
治療方法是使用甘草和黃連各一錢,煎煮成濃湯,然後用布包裹手指,在嬰兒嘴裡輕輕擦拭,這樣通常可以根除問題,不會再復發。
另一種方法是取桑樹的樹枝,按照煎煮竹瀝的方法來煎煮樹枝,得到的汁液用來清洗嬰兒的口腔,效果也很好。
還有一個方法,是將黃丹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竹瀝調和後塗抹在嬰兒的口腔內,然後清洗,那些白色的小點就會脫落,一天可以清洗二到三次。此外,再使用辰砂益元散,以燈心湯調服,就可以避免再次發生,效果非常神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