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卷 (13)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卷 (13)

1.

生生子曰:崩者,謂傾陷之勢而不可遏,俗曰血山崩,謂血暴下如山之崩壞也。又曰血海敗,蓋衝任二脈為血之海,附於陽明。陽明者,土也。土位乎中,故又曰崩中。

《內經·陰陽別論》云:陰虛陽搏謂之崩。東垣曰:婦人脾胃虛損,致尺部脈沉細而數,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陰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疾,熱明矣。

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見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症出見,或四肢困熱,心煩不得眠,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舉血氣,可一服而愈。或人故貴脫勢,人事疏少,或先富後貧,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致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容顏似不病者,此心病不形於診,故脾胃症顯矣。

故經水不時而下,或暴下不止,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諭,令拒死而心不動,以大補氣血之藥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

《良方》論曰:婦人崩中,由臟腑傷損,衝任血氣俱虛故也。衝任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營臟腑。若無傷損,則陰陽和平而氣調適。若勞動過多,致臟腑俱傷,而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由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散,甚者致於昏悶,其脈數小則為順,洪大為逆,大法當補脾胃為主。

薛氏曰: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藏血。治法前症因脾胃虧損,不攝血歸源,用六君子加芎、歸、柴胡。若肝經之火而血下行,用奇效四物湯,或四物加柴、梔、苓、術。若肝經風熱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梔、芍、丹皮。若怒動肝火而血沸騰,亦用前藥。

若脾經鬱結而血不歸經,用歸脾加柴、梔、丹皮。若悲傷胞絡而血下崩,用四君加柴、梔、升麻。故東垣先生云:凡下血癥須用四君以收功,厥有旨哉。若大吐血,毋以脈論,當急用獨參湯救之。若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尤當用人參溫補。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

察其有胃氣,能受補則可救。苟用寒涼止血之藥,復傷脾胃,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丹溪曰:血崩亦因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此論血泄之義甚明,蓋開胸膈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不崩矣。故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即快,止即悶,或臍上動。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滯氣,消瘀血。

白話文:

崩,是指血流不止,如同山崩地裂般不可阻擋的景象,俗稱「血山崩」,形容大量出血的樣子。也稱為「血海敗」,因為衝任二脈是血液的海洋,依附於陽明經,而陽明屬土,土居於中,所以也稱為「崩中」。

《內經》說:「陰虛陽搏」導致崩漏。東垣(李東垣)認為,婦女脾胃虛損,導致尺部脈搏沉細而快,或沉弦而有力,寸關脈也類似,都是脾胃虧損,導致下陷於腎,與陰火相合。濕熱下迫,經血漏不止,顏色紫黑,如同腐肉般臭氣熏天。若伴有白色帶下,脈象必弦細,屬寒症;若伴有紅色帶下,脈象洪數疾,則屬熱症。

患者常伴有腰痛或臍下痛,月經將至時,先出現寒熱交替,兩脅緊縮,並伴有脾胃症狀,或四肢煩熱,心煩失眠,心下急迫。治療應大補脾胃,升舉血氣,有時一劑即可痊癒。有些人因地位或財富的變化(例如從富裕變貧窮),導致心氣不足,心火旺盛,又因飲食失節,火邪乘虛而入,雖然外表看起來並無大礙,但實際上是心病未顯於外,而脾胃症狀卻明顯。

所以經血不定期下落,或大量出血不止,治療應先開導患者,使其放下求生或求死的念頭,以穩定心神,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滋補脾胃,並佐以少量鎮降心火的藥物調理心神。補益陰氣,瀉去陽火,經血自然會停止。《痿論》說: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則陽氣內動,就會導致心下崩漏,並伴隨尿血。因此,本病可歸因於經脈虛損,導致肌肉麻痹,進而發展為脈痿。

《良方》記載:婦女崩漏,是由於臟腑損傷,衝任二脈氣血俱虛所致。衝任二脈是經脈之海,氣血運行,外循經絡,內營臟腑。若無損傷,則陰陽平和,氣血調暢。若勞動過度,導致臟腑受損,衝任之氣虛弱,不能約束經血,便會突然大量出血。或因陰陽搏結,熱邪乘虛而入,攻傷衝任二脈,血液因熱而外溢,嚴重者會昏迷不醒。脈象數而細小為順利,洪大而有力為逆。治療應以補益脾胃為主。

薛氏(薛己)說:經書上說:「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又說:「脾主統血,肝主藏血。」治療崩漏,若因脾胃虧損,不能攝血歸源,則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柴胡。若因肝經火旺而導致出血,則用奇效四物湯,或四物湯加柴胡、梔子、茯苓、蒼術。若因肝經風熱而導致出血,則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加梔子、芍藥、丹皮。若因肝火旺盛而導致出血,也用上述藥物。

若因脾經鬱結而導致出血,則用歸脾湯加柴胡、梔子、丹皮。若因悲傷導致胞絡損傷而出血,則用四君子湯加柴胡、梔子、升麻。東垣先生說:凡是下血的症狀,都應用四君子湯來收功,其道理深奧啊!若大吐血,不論脈象如何,應立即使用獨參湯搶救。若出現潮熱咳嗽,脈象數快,是元氣虛弱,假熱之脈,更應使用人參溫補。這些症狀,都源於脾胃先受損傷,所以脈象洪大有力。

觀察患者是否有胃氣,能接受補益則有救治的希望。如果使用寒涼止血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不能攝血歸源,反而會加重病情。

朱丹溪(朱震亨)說:崩漏也可能是由於痰涎鬱結於胸中,清氣不升,導致經脈阻塞而下血。必須開通痰涎,才能使氣機運行。氣機上升,血液才能歸於經脈,不致崩漏。所以,症狀可能包括腹部脹滿如孕婦,臍腹隱痛,血塊成片,出血迅速,停止後則胸悶,或臍上跳動。治療應開通痰結,疏通氣滯,消散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