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2)
第十五卷 (2)
1. 癃門
《寶鑑》曰: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今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症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額,下入絡腦氣,下灌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劉宗厚曰:按此則知淋閉有寒熱之殊,大抵人之所稟,虛實受病不同,宜參脈理分治。
方古庵云:淋症其感不一,或因房勞、厚味、醇酒、忿怒所致。夫房勞者,陰虛火動也。忿怒者,氣動生火也。醇酒厚味者,釀成濕熱也。積熱既久,熱結下焦,所以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而痛不可忍者。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沙、如石也。
諸方中類多散熱利小便,而於開鬱、行氣、破血、滋陰,蓋少焉。若夫散熱利小便,只能治熱淋、血淋而已。其膏淋、沙淋、石淋三者,必須開鬱行氣,破血滋陰方可也。古方用鬱金、琥珀開鬱藥也。用青皮、木香行氣藥也。用蒲黃、牛膝破血藥也。用黃柏、地黃滋陰藥也。
東垣用藥凡例:小腹痛用青皮、黃柏。夫青皮疏肝,黃柏滋腎,緣小腹、小便,乃肝腎之部位也。學者不可不知。
【治熱之劑】
火府丹,治心經熱,小便澀,及治五淋,臍下滿痛。
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煉蜜,杵丸,梧子大,每二十丸,木通煎湯下。
導赤散,治心蘊虛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
生地,甘草,木通
加竹葉,水煎服。
車前子散,治諸淋,小便痛不可忍。
車前子(五錢),淡竹葉,赤茯苓,燈草,荊芥穗(各二錢)
分二帖,水煎服。
地膚子湯,治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小便赤澀,多起少出,莖痛如刺,或尿血。
地膚子,豬苓,知母,黃芩,海藻,通草,瞿麥,枳實,升麻,葵子(各等分)
姜三片,水煎服。
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淋閉作痛,有時尿血。
甘草(炙,三兩),瞿麥(一兩),山梔仁(炒,五錢)
每一兩,姜三片,蔥白三根,燈心三十根,水煎服。
通草湯,治諸淋。
通草,葵子,茅根,蒲黃,當歸,王不留行,桃膠,瞿麥,滑石(各一兩),甘草(五錢)
每一兩,姜五片,水煎服。
石韋散,治膀胱有熱,淋瀝不去,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役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出沙石,並治。
芍藥,白朮,滑石,葵子,木通,瞿麥(各二兩),當歸,甘草,王不留行(各一兩),石韋(去毛,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五淋散,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如膏、如沙、如石、如豆汁,並治之。
赤芍藥,山梔仁(各十兩),當歸,甘草(生。各五兩),條芩(三兩),赤茯苓(六兩)
白話文:
《寶鑑》說:痹症的論述提到,膀胱痹症是指小腹和膀胱內部按壓時疼痛,感覺像被熱水燙過一樣,小便不順暢,還會流清鼻涕。膀胱是負責儲存體液的器官,當氣化功能正常時,體液就能排出。如果風、寒、濕等邪氣侵入膀胱,就會導致氣機不暢,無法正常排出,所以膀胱脹滿,小便不通。症狀表現為小腹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小便不順暢,像被熱水燙過一樣。足太陽經脈的直行部分,上行交會於額頭,下行進入腦部,再向下注入鼻孔,所以會流清鼻涕。
劉宗厚說:由此可知,淋閉有寒熱之分,多數是因為個人的體質虛實不同而導致,應當仔細診斷脈象,再分清寒熱來治療。
方古庵說:淋症的病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性生活過度、過食肥甘厚味、嗜酒、或因憤怒所引起。性生活過度會導致陰虛火旺;憤怒會導致氣機不暢,產生火氣;過食肥甘厚味和嗜酒則會導致濕熱。濕熱積累久了,熱邪就會結聚在下焦,所以小便淋漓不盡,想排又排不出來,排出來又很快想去,而且疼痛難忍。初期會出現熱淋和血淋,時間久了就會煎熬水液,使小便變得濃稠如膏、如沙、如石塊一般。
治療淋症的方劑大多是清熱利尿的,而比較少有疏肝解鬱、行氣活血、滋陰的藥物。清熱利尿的藥只能治療熱淋和血淋。而膏淋、沙淋、石淋三種病症,必須要用疏肝解鬱、行氣活血、滋陰的藥方才能治療。古方會用鬱金、琥珀來疏肝解鬱,用青皮、木香來行氣,用蒲黃、牛膝來活血,用黃柏、地黃來滋陰。
東垣用藥的原則是:小腹疼痛要用青皮、黃柏。青皮可以疏肝,黃柏可以滋腎,因為小腹和小便部位正是肝腎所主。這是醫學者不可不知的。
【治療熱症的藥方】
火府丹,治療心經有熱,小便不順暢,以及治療五種淋症,臍下脹滿疼痛。
藥材: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製法:將藥材煉蜜搗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木通煎湯送服。
導赤散,治療心火虛熱,小便赤澀,或出現淋症疼痛。
藥材:生地、甘草、木通。
製法:加竹葉,水煎服。
車前子散,治療各種淋症,小便疼痛難忍。
藥材:車前子(五錢)、淡竹葉、赤茯苓、燈草、荊芥穗(各二錢)。
製法:分成兩帖,水煎服。
地膚子湯,治療各種疾病之後,體虛受熱,熱邪結聚在下焦,導致小便赤澀,量少卻頻,陰莖疼痛如刺,或出現尿血。
藥材:地膚子、豬苓、知母、黃芩、海藻、通草、瞿麥、枳實、升麻、葵子(各等分)。
製法: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立效散,治療下焦熱邪結聚,導致小便不通,疼痛,有時會尿血。
藥材:炙甘草(三兩)、瞿麥(一兩)、炒山梔仁(五錢)。
製法:每次用一兩藥材,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燈心三十根,水煎服。
通草湯,治療各種淋症。
藥材:通草、葵子、茅根、蒲黃、當歸、王不留行、桃膠、瞿麥、滑石(各一兩),甘草(五錢)。
製法:每次用一兩藥材,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石韋散,治療膀胱有熱,小便淋漓不盡,臍腹部急痛,發作不定時,勞累後容易發作,或小便像豆汁,或排出砂石,都適用於這個方劑。
藥材:芍藥、白朮、滑石、葵子、木通、瞿麥(各二兩),當歸、甘草、王不留行(各一兩),石韋(去毛,二兩)。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小麥湯調服。
五淋散,治療腎氣不足,膀胱有熱,小便不暢,淋漓不盡,或像膏狀、沙狀、石狀、豆汁狀,都適用於這個方劑。
藥材:赤芍藥、山梔仁(各十兩),當歸、甘草(生,各五兩),條芩(三兩),赤茯苓(六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