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23)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一卷 (23)

1. 汗門

(附:頭汗、手足汗、無汗)

治汗之法有數種,各列治於後:

陽虛自汗者,宜嚴氏耆附湯、黃耆建中湯。陰虛盜汗者,當歸六黃湯。熱甚盜汗者,正氣湯。濕勝自汗者,表虛,不任風寒者,周衛湯;痰熱者,涼膈散或滾痰丸。飲食飽甚,汗出於胃,宜消其食,詳所飽何物,以枳實、山楂之類治之。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宜紫石英、小草、龍骨、酸棗仁、人參之類。

搖體勞舌,汗出於脾,宜歸脾湯,或當歸補血湯。疾起恐懼,汗出於肝,宜龍齒、酸棗仁、當歸、枸杞、山茱萸之類。持重遠行,汗出於腎,以山藥、山茱萸、熟地黃、鹿角膠、羊脊髓之類。

東垣治汗,春夏用黃耆,秋冬用桂枝。(此亦是治自汗法也。)

夏月汗多,口渴,氣喘促者,及陰虛注夏,體熱自汗,或盜汗者,急以生脈散加黃耆治之。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龍骨、牡蠣,治勞損盜汗殊妙。

耆附湯,治陽氣大虛,汗出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大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溫服。

丹溪治陽虛汗多者。

人參、黃耆,少佐桂枝湯,甚者附子亦可用。按:此即東垣黃耆建中湯意也。

東垣,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黃,熟地黃(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煎服。

東垣,正氣湯,治熱在陰分,盜汗。

黃柏(炒,二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

水煎,食遠服。

許學士,人參丸,通治諸虛,補精氣,止肝邪,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止虛汗。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石斛,五味子,黃耆(取頭末)

各一兩,為細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久服不熱,尤宜少年。

東垣,周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豬苓,羌活(各七分),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五味子(七粒),紅花,蘇木(各一分)

水煎,溫熱服。中風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用麻黃而用根節也。

羌活勝濕湯,治濕勝自汗,惡寒重,添厚衣,心胸悶躁,頭目昏憒壅塞,飲食減,濕熱大盛,汗出不休,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草瀉其熱。

甘草(炙,三錢),黃耆(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酒黃芩,防風(各三分),人參(三錢,以取氣益胃。已上藥瀉胸中之熱),獨活(二分),川芎,藁本(各三分),升麻,柴胡(各五分,已上風藥勝其濕),細辛,羌活,蔓荊子(各三分),薄荷(一分。已上清利頭目)

上水二盅,煎盅半,才入後四味細辛等藥,再煎至一盅,熱服,一服而止,諸症悉去。

白話文:

【汗門】

治療出汗的方法有多種,以下是具體的治療方式:

對於陽氣虛弱而出汗的情況,推薦使用嚴氏耆附湯或是黃耆建中湯。若因陰虛而出汗,則應服用當歸六黃湯。若是因體熱過度而出汗,則可服用正氣湯。如果因為濕氣過重而自汗,可能是表虛不能抵禦風寒,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周衛湯;如果是痰熱引起的,則可以用涼膈散或是滾痰丸。若因飲食過飽而出汗,應消解食物,根據吃的食物種類,用枳實、山楂等藥物治療。若因驚嚇導致精神流失而出汗,可使用紫石英、小草、龍骨、酸棗仁、人參等。

若是因身體勞動或舌頭勞累而出汗,可能是脾虛引起,可用歸脾湯或是當歸補血湯。若因突然的恐懼而出汗,可能是肝臟問題,可用龍齒、酸棗仁、當歸、枸杞、山茱萸等。若因持重物或長途跋涉而出汗,可能是腎虛,可用山藥、山茱萸、熟地黃、鹿角膠、羊脊髓等。

東垣治療出汗的方法,在春夏時使用黃耆,秋冬則用桂枝。

夏季出汗多且口渴、氣喘,以及陰虛導致的自汗或盜汗,應立即使用生脈散加黃耆來治療。六味地黃丸加上知母、龍骨、牡蠣,對於勞損引起的盜汗有奇效。

「耆附湯」,適用於陽氣嚴重虛弱,汗流不止,肢體疲憊的情況。

黃耆和大附子(炮製,去皮臍)各等份。每次服用四錢,加十片薑,一盅水煎至八分,飯前溫服。

丹溪治療陽氣虛弱而出汗的情況,用人參和黃耆,輔以少量桂枝湯,嚴重者也可用附子。這即是東垣黃耆建中湯的意圖。

東垣的當歸六黃湯,是治療陰虛盜汗的聖藥。

當歸、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黃、熟地黃各等份。每次服用七錢,水煎服。

東垣的正氣湯,治療陰分熱度高引起的盜汗。

炒黃柏(二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水煎,飯後服用。

許學士的人參丸,能通治各種虛弱,補充精氣,抑制肝邪,平補五臟虛弱,強化六腑功能,滋養肌膚,促進飲食,止住虛汗。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石斛、五味子、黃耆(取頂部粉末)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長期服用不會造成熱度,特別適合年輕人。

東垣的周衛湯,治療濕氣過重導致的自汗,補充衛氣虛弱,表虛不能抵禦風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豬苓、羌活各七分,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五味子七粒,紅花、蘇木各一分。水煎,溫熱服用。中風症狀一定會自汗,若汗太多不能再大量出汗,因此禁用麻黃,只用其根節。

「羌活勝濕湯」,治療濕氣過重導致的自汗,惡寒重,需多穿衣物,心胸悶燥,頭目昏沉,飲食減少,濕熱過盛,汗出不停,用風藥去除濕氣,用甘草瀉去熱度。

炙甘草(三錢)、黃耆(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酒黃芩、防風各三分、人參(三錢,用於提升氣息和益胃,以上藥物能瀉去胸中的熱度)、獨活(二分)、川芎、藁本各三分、升麻、柴胡各五分(以上風藥能去除濕氣)、細辛、羌活、蔓荊子各三分、薄荷一分(以上藥物能清利頭目)。

以上藥物加兩杯水,煎至一杯半,再加入細辛等四味藥,再煎至一杯,熱服,一次服用就能停止,所有症狀都會消失。

涼膈散和滾痰丸的配方可參考熱火門和痰門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