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四 (1)
卷四 (1)
1. 《千金》
諸經方有腳氣之論,古人少有此疾。腳氣之名,《金匱》已載,但患者少耳。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多獲全濟。又宋齊之間,釋門深師述二公等諸家舊方,為二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
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無外南極之地,作鎮於彼,往往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亦有患者,良由今代風氣混同所致耳。此病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問: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答曰:人有五臟,心肺經絡所起在手十指,餘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必先中腳。
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經云:次傳間傳是也。凡腳氣皆感風毒所致,治腳氣必兼風,此乃要訣,人多不即覺會,因他病,一度始發,或奄然大悶,經兩三日乃覺,庸醫不識,作余病治,莫不盡斃。始起甚微,飲食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有腳氣未覺,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諸處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或嘔食臭,腹痛下利,二便不通,沖悸不欲見光,精神昏憒,迷忘錯亂,壯熱頭痛,身體酷冷,疼痛轉筋,頑痹緩縱,百節攣急,小腹不仁等症,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婦人亦爾,又有產後取涼,多中此毒,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但又覺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小便淋瀝,即是其候。
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諸病皆然。心下急,氣喘不停,自汗脈促,嘔吐不止者,死。凡腳氣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服藥致虛而殂,故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凡治病大段相同。腳氣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治。
瘦人肉硬,肥人肉軟也。外症亦同。腳氣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名腳氣入心,如此者難治,以腎水克心火也。初得腳弱,便速灸之,服竹瀝湯。灸訖,服八風散,無不瘥者。若但灸不服藥,但服藥不灸,後必更發。
白話文:
【《千金》】
在各種醫學典籍中提及的腳氣病,古時候的人們很少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腳氣這個名稱,在《金匱要略》中已有記載,只是當時患病的人較少。自從永嘉時期人們遷往南方,許多有地位的知識份子,多數都患上了此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他們專注於醫學研究,尤其擅長治療腳氣,大多數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到了宋齊時期,釋門深師整理了前人的各種治療腳氣的方子,共計二十卷,其中單單腳弱的治療方法就接近百種。然而,在魏周時代,似乎並無這種疾病的存在,因此,姚公的驗方,並未特別提到,徐王的醫書中,也未對此病加以重視。
因為當時的三個國家各自獨立,風俗教育不同,各地氣候環境也有差別,關西河北地區的人們,對此病並不熟悉。自從唐朝開國,統一了南方,設立了駐防軍,那裡的人們開始陸續患上此病。近來,中原地區的士大夫中,也有不少人患病,這可能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此病首先從腳部開始,然後導致小腿腫脹,當時被稱為腳氣。深師認為,所謂的腳弱,就是這個意思。有人問,風毒侵襲人體,可以隨時隨地發生,為什麼偏偏會在腳部產生疾病?回答是,人體有五臟,心肺的經絡起始於手指,其他三臟的經絡則起始於腳趾。地面的寒暑風濕,都會形成蒸氣,腳部經常接觸到這些蒸氣,因此風毒侵襲人體時,往往首先影響到腳部。
如果長時間未能痊癒,病情可能會擴散至四肢、腹部、背部和頭部。醫書中提到的「次傳」、「間傳」,就是這個意思。所有腳氣病都是由於風毒侵襲所導致,治療腳氣時必須同時考慮風邪,這是治療腳氣的重要原則,但很多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病情初期可能並不明顯,飲食習慣也不會改變,唯一的異常可能是突然間腳部變得柔弱,無法活動。黃帝說,這就是「緩風濕痹」。
有些腳氣病尚未顯現,但頭部、頸部、手臂已經出現問題。有些人在其他部位還未感到不適,但心臟和腹部已經感到困擾,可能出現噁心、腹痛、腹瀉、大小便不通暢、心跳加速、畏光、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高燒、頭痛、身體極度寒冷、疼痛、抽筋、麻木、肌肉鬆弛、關節僵硬、小腹麻木等症狀,這些都是腳氣病的表現。也可以說,這些是風毒腳氣的徵兆,女性也不例外。此外,產後受涼,也很容易感染這種病毒。熱悶、抽搐、驚嚇、心煩、噁心、氣短等,都是這種病的徵兆。此外,如果感覺肚臍下方冰冷、不舒服,小便頻繁,這也是該病的徵兆。
頑固性腳氣被稱為緩風,疼痛被稱為濕痹。對於熱症,應該使用冷藥治療;對於寒症,應該使用熱藥治療。所有疾病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感到心慌、呼吸困難、自汗、脈搏加速、持續嘔吐,那麼這種情況很危險。通常,腳氣病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死亡,但並非因為服用藥物導致虛弱而死亡。因此,治療腳氣病時,不能過度補充,也不能過度排泄。所有疾病在治療上都有相似之處。如果病人皮膚黝黑且消瘦,那麼治療相對容易;如果病人肥胖、皮膚厚、紅白相間,那麼治療相對困難。
瘦人肌肉堅硬,胖子肌肉鬆弛。外部症狀也相似。腳氣病有腫脹和非腫脹兩種類型,如果小腹麻木,腳部通常不會腫脹。小腹麻木通常在三到五天內會導致嘔吐,這被稱為腳氣進入心臟,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因為腎水剋制心火。如果剛發現腳弱,應立即進行灸療,並服用竹瀝湯。灸療結束後,應服用八風散,這樣通常可以治癒。但如果僅進行灸療而不服用藥物,或者僅服用藥物而不進行灸療,那麼病情可能會再次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