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半身不遂
譬如樹木,或有一邊津液不蔭注,而枝葉偏枯,故知偏枯一證,皆由氣血不周。經曰:風氣通於肝。風搏則熱盛,熱盛則水乾,水乾則氣不榮,精乃亡,此風病之所由作也。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古方有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外用蠶沙二石,分作三袋,蒸熱,著患處,冷再易,以瘥為度。
內用羊肚入粳米、蔥白、薑、椒、豉、煮熟,日食一具,十日止,大效。
白話文:
這就像一棵樹,可能有一側的水分無法充分滋潤,導致那一邊的枝葉萎縮乾枯。由此可知,半身不遂這種病症,都是因為血液和氣息不能周流全身所致。古籍上說:風邪與肝臟相通。當風邪侵擾,會使身體產生過多熱氣,熱氣過盛就會消耗體內的水分,水分不足就無法滋養氣息,精氣因此流失,這就是風病產生的原因。因此,治療風病首先要調理血液,血液流通順暢,風病自然就會消失。
古人有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等藥方來對治這種病症。另外,還可以使用兩石的蠶沙,分成三袋,加熱後敷在患部,待冷卻後再換一袋,直到病情改善為止。
內部調理方面,可以將羊肚加入粳米、蔥白、薑、花椒、豆豉一起烹煮至熟,每天食用一份,連續十天,效果顯著。
2. 口眼喎斜
多屬胃土,而有筋脈之分。經云: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則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病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此胃土之脈為病也。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先燒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燒乳香薰之,以順血脈。酒煎桂枝,取汁一碗,軟布浸收,左喎拓右,右喎拓左,服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二方合用,外感加蔥白。
白話文:
[面部與眼睛肌肉不協調]
大多屬於胃部功能失調,但牽涉到筋肉和神經的問題。古醫書記載:腳部的陽明經脈和手部的太陽經脈,如果筋肉緊繃,就會導致面部和眼睛的偏斜,眼瞼緊張就會無法迅速地看東西。這就是胃部影響到筋肉健康的表現。另一說法是:腳部陽明經脈環繞口脣。這就是胃部影響到神經健康的情況。嘴巴和眼睛經常活動,所以容易產生風邪;耳朵和鼻子相對靜止,所以風邪不易侵擾。首先,應燒煮皁角進行燻蒸,以驅除外部風邪;接著,再燒煮乳香進行燻蒸,以順暢血液循環。用酒煮桂枝,取出汁液一碗,用柔軟的布料浸泡後,左邊面部肌肉不協調就敷在右側,反之亦然。服用清陽湯,或是秦艽升麻湯,或者兩種藥方一起使用,如果是外感風邪,可以加入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