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論證

一、陰黃症,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若云敗,則不救矣。當云虛,尚可療治。凡神思困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無力等症,悉皆陽虛之候。當云脾虛,用藥以參、朮、耆為主。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終無復元之理。

竟宜補脾,不宜補腎。因脾虛而見黃色,故宜補脾。若言補腎,未免凝滯不化,尚欠斟酌。

《準繩》黃疸一條,脈沉細無力,身冷而黃,或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陰黃,宜溫。若氣血之虛,飢飽勞役,七情內傷,此脾虛而痿黃,當扶脾胃為主,不當列在陰黃內。

一、膽黃症,凡大驚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有太學生魏准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人為膽破,即此之類。膽黃之說,有大謬不然者。夫鬥毆驚恐,酷吏之遭,有傷於肝,致瘀血停滯而黃者有之,即魏准因惶懼,舉體皆青,非黃也,引此為證,未為確當。經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義猶此也。經文膽液泄則口苦而嘔,並非言黃也,膽黃症尚有疑義。

白話文:

[討論]

首先,對於陰黃症,這並不是因為濕熱所導致,而是由於血氣衰弱。如果說是血氣已經敗壞,那幾乎是無法救治了。但我們應該稱之為血氣虛弱,這樣還有治療的可能。當出現精神疲憊、語音低弱、心悸眩暈、怕冷食慾差、四肢無力、大便不成形、小便像糖漿、以及脈搏無力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我們應該認為這是脾臟虛弱,治療上應以人參、白朮、黃耆等藥材為主。除非迅速挽救元氣,大力補充脾腎,否則不可能恢復健康。

然而,應該補充脾臟,而不是腎臟。因為脾虛才會導致皮膚呈現黃色,所以應該補脾。如果提到補腎,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這還需進一步考慮。

根據《準繩》中對黃疸的描述,如果脈搏沉細無力,身體冰冷且皮膚發黃,或是自汗、腹瀉,小便清白,這些都是陰黃的徵兆,應該溫補。如果是由於氣血虛弱,飲食過飽、過勞,或內心受創,這都是脾虛導致的萎黃,應該以扶助脾胃為主,而不該被歸類在陰黃之中。

再來,膽黃症,無論是大驚小怪或是打架受傷,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曾見到有人因為受到極大的驚嚇,膽汁突然流失導致黃疸,病情發展迅速;也有人因為長期面臨酷吏的迫害,恐懼不斷,最終也導致黃疸,但病情發展緩慢。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太學生魏準,因為極度恐慌而死,全身皮膚呈現青色,人們認為他的膽囊破裂,就是這種情況。然而,關於膽黃症的說法,有些是嚴重錯誤的。鬥毆驚恐、酷吏之遇,可能傷害肝臟,導致瘀血停滯而黃疸,這是有道理的;但魏準因恐慌而死,全身皮膚變青,這並非黃疸,引用這個例子作為證據,並不恰當。古書上說:膽汁洩露會導致口苦,胃氣上逆會導致嘔吐苦水,因此才會有嘔膽的說法。

道理就是這樣。古書上提到膽汁洩露會導致口苦和嘔吐,並沒有提到黃疸,所以膽黃症是否真的存在,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