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論證

何今之醫家,動輒便言火多成熱,而未聞知有寒多生濕者?寒多生濕之論,景岳獨創之見,以闢金元諸公,甚覺悖理。北方地高土燥,至天令嚴寒之時,地土燥裂,豈有寒生濕之理?東南地土本濕,至冬嚴寒亦燥裂矣。景岳其有說乎?好奇立說,以責前賢而誤後人,可罪,可罪。

白話文:

在討論當中,為何今日的醫生們,一談到病狀就往往認為是由過多的火氣導致身體發熱,卻很少聽到有人提出是因為寒冷過度導致濕氣生成的理論?這個寒冷過度會生成濕氣的觀點,是景嶽所獨自創立的,他以此來反駁金元時期的各位醫學大家,但這樣的觀點我覺得實在違背常理。北方的土地位置較高且乾燥,到了天氣極度寒冷的時候,土地會變得更為乾裂,怎麼可能出現因寒冷產生濕氣的情況呢?同樣的,東南地區的土地本來就是濕潤的,但即使到了冬天,嚴寒之下土地也會變得乾裂。對於此點,景嶽有他的解釋嗎?為了追求新奇而建立這樣的理論,用來批評前人的智慧,卻可能誤導後世的人,這實在是該受到譴責,實在是罪過,罪過。

2. 論治

惟濕中有火,則濕熱熏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濕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濕氣留之。水濕本陰也,鬱蒸為熱,故為濕熱。若但有濕而不蒸熱,當以治濕之藥而加熱藥,以宣散利導之。若云濕不化而為寒,於理欠通,當云濕不化而傷脾則有之。

若因寒而生濕則不然,當云因濕而為寒者有之。此之變病,惟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等症多有之。此濕傷脾,宜脾胃藥加熱藥為是。○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平胃、滲濕湯、六味地黃之類。六味地黃丸治濕,宜酌之。

一、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濕熱之症宜清利,寒濕之症多不宜利也。古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不易之論。濕邪不論寒熱,皆當利小便以去濕,但有寒熱之分耳,若云寒濕不宜利小便,其濕從何處而去?景岳翻前人之論,未為確當。再若濕熱之症,亦有忌利者,以濕熱傷陰者也。

陰氣既傷,而複利之,則邪濕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乾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切勿利之。濕熱傷陰之說,尚要講究。濕勝則濡泄,胕腫脹滿,脾病居多,郁遏不通則成熱矣。濕熱合而為病,亦屬脾胃者多。若講傷陰,惟火熱能耗,陰不足,火邪熾,故見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乾赤,皆真陰虧損之病,非濕熱所傷之病,自然不宜利小便。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濕自無所容矣。

此說大謬。經云治濕以燥,未聞治濕以潤之理。

白話文:

[治療討論]

只有在濕氣中夾雜著火氣,那麼濕氣會因火氣蒸騰而成熱氣,並凝結成熱。如果濕氣中沒有火氣,濕氣就不會轉化,反而會聚集形成寒氣。因此,凡是患有內濕的人,大多是氣虛的患者。氣屬於陽性,一旦陽氣虛弱,寒氣就會從內部滋生,隨後濕氣就會滯留。水濕原本是陰性,當它被蒸騰成為熱氣時,就形成了濕熱。如果只有濕氣而沒有蒸騰為熱氣的情況下,應使用可以治療濕氣的藥物,再加上一些能產生熱量的藥物,以助於散發和引導濕氣。如果說濕氣不會轉化為寒氣,這樣的理論似乎有點牽強,應該說的是,濕氣如果不轉化,會傷害脾臟,這纔是對的。

如果因為寒冷而產生濕氣,情況就不一樣了,應該說,因為濕氣而形成寒氣的情況是存在的。這種病情的變化,像水腫、腹瀉、痰多、嘔吐等症狀,往往都是由於濕氣傷害脾臟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再搭配一些能產生熱量的藥物,這樣纔是正確的做法。

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適合使用溫和、利尿、燥濕的藥物,例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濕湯、六味地黃丸等。六味地黃丸雖然可以治療濕氣,但是使用時應當酌情考慮。

治療濕氣的方法,古人的理論認為,應該優先考慮調理脾臟、清熱解毒、利尿等方法。因此,他們認為,如果治療濕氣不考慮利尿,那就不算是有效的治療。這個理論固然有道理,然而對於濕熱型疾病來說,清熱利尿的療法適用,但對於寒濕型疾病,利尿的療法就不太適合了。古人認為,治療濕氣不考慮利尿,不算有效治療,這是個不變的真理。無論是寒濕還是熱濕,都應該通過利尿來去除濕氣,只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利尿的具體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說,寒濕型疾病不適合利尿,那麼濕氣該如何排出呢?景嶽反駁前人的理論,這樣的觀點未必正確。此外,對於濕熱型疾病,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利尿,這是由於濕熱會傷害陰氣。

陰氣受損後,再進行利尿,那麼濕氣雖未清除,但精血已經消耗殆盡,例如大量出汗導致口渴,身體燥熱並且焦躁不安,小便乾燥泛紅,中氣不足,排泄物像膏狀物質等症狀,千萬不能進行利尿。對於濕熱傷害陰氣的說法,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當濕氣過盛時,會導致泄瀉、水腫和腹脹,這些問題大多出現在脾臟。當濕氣鬱積無法順暢排出時,就會形成熱氣。濕熱合併為病,通常與脾胃相關。如果要談到傷害陰氣,只有火熱才會消耗陰氣,陰氣不足,火邪就會旺盛,因此會出現大量出汗導致口渴,身體燥熱並且焦躁不安,小便乾燥泛紅等症狀,這些都是真陰損失的病症,而不是濕熱所導致的病症,當然就不適合利尿。對於陰虛的患者,只適合滋補水分,當真水充足,那麼邪惡的濕氣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

這個說法完全錯誤。經典理論提到,治療濕氣應該使用燥濕的方法,而從未聽說過用滋潤的方法治療濕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