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卷二 (1)
1. 經義
痞乃痞塞不通之象,與中滿、脹滿有別,經義諸多混引,大錯,大錯。
白話文:
「所謂的『痞』,指的是氣血阻塞、運行不暢的現象,它和『中滿』、『脹滿』是有區別的。然而,在經典文獻中,這些概念經常被混淆引用,這是個大錯誤,實在是太錯誤了。」
2. 論證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痞則不必脹也。痞與脹既不同,何故混引經義?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虛痞虛滿,不可執定溫補兩字,尚宜圓活施治。
白話文:
在這段討論中,所謂的「痞」,指的是氣血阻滯,導致身體某部位不通暢的狀態;而「滿」,則是指體內有膨脹且壓迫感,通常伴隨著消化不良的現象。一般來說,「滿」的感覺更接近於脹,但「痞」卻不一定會讓人感到脹。
既然「痞」和「脹」的症狀有所不同,為什麼在引用古籍時,會將兩者混為一談呢?對於實際出現的「痞」或「滿」,我們可以使用散寒或消食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是因為體質虛弱所導致的「痞」或「滿」,就必須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來調理。
然而,對於因體虛引起的「痞」和「滿」,我們不能僅僅侷限在「溫補」這個方法上,還應該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手段,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治療。
3. 論治
此症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變症百出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不可執定溫補一法。痞滿之病,屬脾胃者多,腎藥凝滯,多不相宜。○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症,何也?蓋脾胃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豈有無火而得生者?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
此言合理。○又一婦人,病後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余佯應之,而培補如前,方得愈。故凡病如此者,只宜溫補,不可行滯。亦有疏補兼用之法,不宜專執溫補一法。
白話文:
這類病症非常普遍,不能因為患者食慾不佳,就胡亂使用消導的藥物,這樣會導致胃氣日益減弱,各種併發症層出不窮。治療上應該注重溫補,只要讓脾腎的功能強壯,那麼脹滿的感覺就會消失,進而恢復正常飲食。然而,不能死板地堅持溫補這一方法,因為脹滿的疾病大多與脾胃有關,而使用針對腎臟的藥物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會造成阻滯。
再說,脾胃虛弱的人,大多同時伴有寒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胃屬土,而土質虛弱多半是因為缺乏陽氣,當脾胃寒冷時,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試問,沒有陽氣怎麼可能維持生命?當然,也有因為食用生冷食物或遭受外部寒冷侵襲,導致體內寒氣加重的情況。
這觀點相當合理。另外,有位婦女在生病後長期不思飲食,她自己說在生病前曾經吃過牛肉。我裝作聽懂她的意思,然後依照之前的方式進行調理和補充營養,最終她得以康復。所以對於這種情況的病人,應該採取溫補的方式,不能使用消滯的藥物。當然,也有疏肝和補益同時進行的方法,但不能單純固守溫補一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