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小兒科卷之四 (7)
小兒科卷之四 (7)
1. 痧疹斑
小兒痧疹屬風熱,煩悶焦躁啼不歇,汗下之後熱轉增,痧疹將發醫之訣。頭粒細小痧疹來,細點無頭斑症列,欲出未出須升散。牛蒡升麻乾葛慣,防風薄荷及甘(草)陳(皮),水姜煎服古方撰,已出之後去(干)葛(升)麻,加入元(參)(黃)芩定不差,知(母)(花)粉(山)梔(黃)連能消熱,咽喉疼痛(青)黛桔(梗)拿,大便秘結大黃用,自汗口渴石膏查。
一方治痧子不發,用櫻桃核打碎,泡湯與之。
白話文:
小孩的痧疹是因為風熱引起的,孩子會感到煩悶、焦躁,不停啼哭。在出汗或排便後,熱度反而增加,這是痧疹即將爆發的徵兆。醫學上處理痧疹的祕訣是:初期的痧疹會像頭髮一樣細小,呈現無頭的斑點狀,這種情況需要使用升散的方法治療。
常用的藥物有牛蒡、升麻和乾葛,另外還會加上防風、薄荷、甘草和陳皮。這些藥材用水和薑一起煎煮,然後服用,這是一種古方。當痧疹已經爆發後,就不需要再用乾葛和升麻,改為加入元參和黃芩,這樣治療效果更佳。知母、天花粉、山梔和黃連可以幫助降熱;如果咽喉疼痛,可以使用青黛和桔梗;若出現大便乾結,則可用大黃;自汗和口渴的情況,則可使用石膏。
另有一個治療痧疹無法順利爆發的偏方:把櫻桃核打碎,浸泡在水中,然後讓病患飲用。
2. 風寒
風寒之症若何成?頭痛發熱咳嗽生,傷寒無汗風自汗,鼻塞身重拘急形。解表先服通神散,若夾驚痰細酌斟。
白話文:
風寒的病症是如何產生的呢?會出現頭痛、發燒和咳嗽的症狀,受了寒氣會不出汗,而風邪則會讓人自發地出汗,還會有鼻塞、身體沉重以及肌肉緊繃的感覺。治療上,先服用通神散來疏散表邪,如果同時伴有驚嚇或痰多的情況,則需仔細考量再進行藥物的調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