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小兒科卷之四 (6)
小兒科卷之四 (6)
1. 疳疾
小兒疳疾從食起,乳母寒熱失調理,肥甘過度喜怒偏,生冷油膩不得體。或因久瀉及痢瘧,或熱或嗽病不已。以致脾胃中氣傷,溺如泔色又不長,皮黃肌瘦發更直,肚大青筋腹痛殃,好食泥炭並茶米,諸蟲作痛藥須嘗,先服珍珠丹一服(或用小牛黃丸),追蟲取積最為良,連薈肥兒後調理,蒸餅礬丸細酌量(並治丁奚疳症)。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兒童的疳疾,病因常來自飲食問題。可能是哺乳母親的身體調理失當,比如冷熱不均,或是孩子自身對甜食、油膩食物攝入過多,情緒波動太大。有的孩子可能因為長期腹瀉、痢疾或瘧疾,或持續發燒、咳嗽而無法痊癮。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尿液顏色異常,身體發育遲緩。
具體表現為皮膚泛黃,肌肉消瘦,頭髮變得乾枯無光澤,腹部腫大,甚至可以看到青筋暴露,經常感到腹痛。孩子可能出現異食癖,喜歡吃泥土、木炭、茶葉和米粒等非食物。如果腸胃中有寄生蟲,會引發疼痛,需服用藥物治療。
初步治療可使用珍珠丹(或小牛黃丸)來驅蟲和清除體內積聚的廢物,效果不錯。之後再用連薙肥兒方進行調理,可以使用蒸餅礬丸,但需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劑量,同樣適用於丁奚疳症的治療。
2. 發熱
小兒發熱病不一,傷寒無汗惡寒極,手足梢冷麵色青(兼不舒暢),左額青紋可認識。傷風惡風且自汗,手足梢溫面光赤(二證宜通神散)。傷食胸膈又飽悶,吐瀉腹痛面黃色。右額青紋目胞腫,夜熱晝涼無定跡(便秘小牛黃丸,瀉沉香末子)。驚風發熱山根青,手心有汗時警惕(小紅丸、抱龍丸、紫金錠選用)。
疳積發熱是骨蒸,背熱不止盜汗生(有積先服小牛黃丸,後服乾蟾肥兒丸)。唇有白泡變蒸熱,耳冷微汗又虛驚,腹痛啼叫或吐哯,周歲之後無此形(不須服藥)。諸熱表熱(手背熱,遍身發熱)通神散,內熱化毒自能平(內熱手心熱,口乾唇紅便結)。
白話文:
[發燒]
小孩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是因為感受了寒氣導致的發燒,會沒有汗出,感覺非常的寒冷,甚至手腳尖都是冷的,臉色會呈現青色,看起來不太舒服,這時候可以觀察他的左額頭是否出現青色的紋路來確認。若是因為感受了風邪而發燒,則會怕風而且自己出汗,手腳尖溫暖,臉色紅潤,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通神散。
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而胸悶且飽脹,甚至嘔吐、腹瀉、腹痛,臉色會偏黃,右額頭可能出現青色紋路,眼睛周圍會腫脹,晚上熱、白天涼,這種情況沒有一定的規律,這時候可以使用便祕小牛黃丸或是瀉沉香末子。
如果是因為驚嚇導致的發燒,山根部位會呈現青色,手掌心會出汗,需時刻保持警惕,可以選擇使用小紅丸、抱龍丸或是紫金錠。
若因長期營養不良而發燒,背部會持續發熱並伴隨盜汗,這時先服用小牛黃丸,再服用乾蟾肥兒丸。
若是因為口腔內有白泡,且有微微的驚嚇反應,耳朵感覺冷,偶爾有虛汗,腹部疼痛並啼哭,或有嘔吐,但這些症狀在一歲後就不會出現,通常不需要特別服藥。
所有外感的發燒,如手背熱、全身發熱,都可以使用通神散;若是體內的熱氣,表現為手心熱、口乾舌燥、嘴脣紅潤、大便乾硬,則要化毒才能平息體內的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