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卻病避瘟法
論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恐觸寒威而生病也。蟄蟲尚知衛生,何以人而履霜蹈冰自殘其命乎?倘有不得已之事,不能免於衝風冒雪者,宜飽食飲,酒以敵其威。若時得疫癘,互相傳染,闢疫之法,又所宜講。《經》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一用水飛雄黃,男左女右吹鼻孔中;一用透明雄黃一塊五錢重者,絹包系頭頂心妙;一取貫眾浸水飲之;一用赤小豆同糯米浸水缸中,每日取水用之。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到:冬天嚴寒,萬物都深深隱藏起來。連蟄伏的昆蟲都知道要緊密地保護自己,人們在室內,是為了避免碰到寒冷的威力而生病。蟄伏的昆蟲都懂得保護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人反而會踏著霜雪,傷害自己的生命呢?如果遇到無法避免的事,必須要在風雪中前行,應該要先吃飽飯喝些酒,以抵抗寒冷的威力。如果不幸感染了瘟疫,互相傳染,防止瘟疫的方法,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聖賢說過:「智者不會等到病發才來治病,不會等到混亂發生才來治理,這就是所謂的預防勝於治療。」
以下是防止疾病的幾個方法:
- 使用研磨後的雄黃,男性往左鼻孔吹,女性則往右鼻孔吹。
- 取一塊約五錢重的透明雄黃,用絹布包裹,繫在頭頂上,效果極佳。
- 用貫眾浸泡的水來飲用。
- 將赤小豆和糯米一同浸泡在水缸中,每天取水使用。
2. 發汗法
人之寒氣自表而入,亦自表而出,發表之道所由作也。凡頭痛發熱,惡寒項背強,身體痛拘急,怫鬱面赤,身癢,脈浮緊或浮數無汗者,俱屬表證。《經》曰:在表者,汗之。若在深山窮谷無藥處,先用薪火燒地,良久掃去,以熱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少加細糠麩鋪所燒地上,約厚二三寸,加席,令病人臥於上,飲七沸湯一碗,多被密覆,汗即至矣。候周身及腳心俱透即愈。
七沸湯用水七碗,燒鍋令赤,投水待沸取起,再燒再投,如此七次,取湯一碗,乘熱飲之。
又法,傷寒及溫病不得出汗,用搗薑汁綿裹,周身擦之,良法也。
白話文:
[發汗療法]
人的寒氣從表面進入,也能從表面散出,這就是為何我們會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大凡出現頭痛、發燒、怕冷、頸背僵硬、身體疼痛、肌肉緊繃、心情煩躁、臉紅、皮膚癢,脈搏浮動緊繃或者浮動快速但無汗的症狀,都屬於表證。根據古籍記載:病症在表層的,就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在深山或是偏遠無藥的地方,可以先用柴火燒熱地面,等一會兒後把灰掃掉,然後灑上熱水,接著鋪上蠶沙、柏葉、桃葉,再加上一些細糠和麩皮,鋪在剛燒過的地面上,厚度約二到三寸,再鋪上蓆子,讓病人躺在上面,喝下一大碗剛煮沸的水,然後蓋上很多被子,這樣就會開始出汗了。等到全身包括腳底都出汗後,病情就會好了。
七沸湯的做法是,先準備七碗水,將鍋燒到通紅,倒入水等它煮沸後倒出,再重複這個步驟七次,最後取一碗熱湯來喝。
另一種方法,對於感冒或是熱病無法正常出汗的情況,可以用搗碎的薑汁浸濕棉布,然後全身擦拭,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3. 止汗法
自汗表虛,汗多亡陽。桂枝止傷風之汗,黃耆止氣虛之汗,當歸止血虛之汗,內治法也。
外治法,凡傷寒溫熱病汗不止,將發披水盆中,足露於外宜少蓋,外用龍骨、牡蠣、糯粉、麥麩、白朮為細末和勻,周身撲之,其汗自止。一用蚊蛤為末,津調塗臍內亦妙。
白話文:
[止汗方法]
自身常無故流汗是因為體表防禦力虛弱,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陽氣流失。使用桂枝可以止住因感受風邪而出的汗,黃耆則能止住因氣虛而出的汗,當歸則能止住因血虛而出的汗,這些都是從體內調理的方法。
至於外在治療方法,對於感冒或發燒等疾病導致的持續性出汗,可將頭髮浸入盛有冷水的盆中,同時讓腳露出盆外,並稍微覆蓋身體。然後,取龍骨、牡蠣、糯米粉、小麥麩皮以及白朮,將它們磨成細粉後均勻混合,全身抹上這種粉末,就能使汗液停止流出。另外一種方法是,將蚊蛤研磨成粉,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在肚臍內,也有很好的效果。
4. 吐法
《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法是也。凡病在膈上,或胸滿多痰,或食在胃口,或胸滿微煩,或胸中懊憹,或胸中痛欲按,或寸口脈滑,或寒氣在胸煩滿,或寸脈沉伏,或乾霍亂,心腹刺痛,或中風寒,痰涎壅甚,或下利日數行,寸口脈滑,悉皆可吐。
一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等分為細末,先以水二盅煮香豉一合,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散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少又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用。
豬苓散,溫病,身不熱,煩渴發狂,小便不利,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錢為末,白湯調服,仍以涼水一盅飲之,鵝翎探吐。
吐痰法,用皂莢末,麝香、細辛、生礬為細末,薑汁調二三分,灌下後,將鵝翎蘸桐油燃皂莢末探吐。
白話文:
【嘔吐療法】
根據古籍記載:“對於位於上部的病症,應該採取促使它排出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嘔吐療法。凡是病症發生在膈膜以上,比如胸部感到脹滿並伴有大量痰液,或是食物停留在胃中,或是胸部有輕微的煩躁感,或是胸中有悶熱不適的感覺,或是胸部疼痛想要按壓緩解,或是寸口脈象呈現滑象,或是胸部有寒氣導致煩悶脹滿,或是寸脈出現沉伏的現象,或是發生乾霍亂,心腹部刺痛,或是中風受寒,痰液大量積聚,或是腹瀉每天多次發作,寸口脈象呈現滑象,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嘔吐療法。
首先可以使用瓜蒂散。將瓜蒂和赤小豆按照相同的比例研磨成細粉,先用水煮香豆一合製成稀粥,去掉殘渣後,取三分之一的稀粥與一錢的藥粉混合,一次服用。如果未能引起嘔吐,可以適量增加劑量,直到順利嘔吐爲止。但對於失血過多或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此方法。
豬苓散適用於溫病,身體沒有發熱但感到煩躁口渴,精神狀態異常,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將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錢磨成粉末,用熱水調勻服用,並隨後飲用一杯涼水,使用鵝毛蘸取桐油點燃皂莢粉末引導嘔吐。
對於治療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皂莢末、麝香、細辛、生礬研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兩三分量,灌入體內後,再使用鵝毛蘸取桐油點燃皂莢末引導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