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太陰證

(始於足大趾上,行至腹,絡於咽,連舌本,循身之前)

太陰證脈俱沉,病形一一要詳論,沉而有力宜當下,沉而無力又宜溫(陰證有二:若初起,頭痛發熱,後變便結煩渴,脈沉有力,是陽經熱邪傳入陰經之陰證,宜下之;若初起,無熱不渴,就便怖寒自利,足冷,脈沉無力,是直中陰經之陰證,宜溫之。三陰同法)。口渴咽乾腹滿痛,桂枝大黃湯可用。

身目發黃頭汗出,茵陳將軍湯最重。無熱自利臟寒甚,加味理中湯是聖。太陰寒證勢沉沉,回陽救急湯為正。

治腹滿痛咽乾渴手足溫便結脈沉有力

桂枝大黃(湯名)桂(枝)(甘)草(赤)芍,柴(胡)(枳)實大黃薑棗著。腹滿而喘不惡寒,加入腹皮去甘酌,檳榔磨水入三匙,熱服順臾病可卻。

治頭汗腹滿小便澀大便秘發渴脈沉實身目發黃

茵陳將軍(湯名)茵枳實,(黃)芩(厚)樸(山)梔(大)黃甘草入,推法燈心三片姜,太陰頭汗此湯的,大便自利去樸黃,加入滑(石)(黃)連腹皮益。

治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沉無力(附吐蛔、動氣、奔豚、呃逆)

加味理中(湯名)(人)參最尊,炮姜肉桂茯苓陳,白朮甘草同薑棗,一匙壁土入湯吞。食即吐蛔飢不食,川椒烏梅細辛吃(去甘草、肉桂);便實大黃蜜少加,腹滿時減去甘得。利後身疼附急溫;嘔加半夏生薑汁;自利腹痛更有方,木香薑汁磨勻入;動氣奔豚白朮除,甘瀾水煎原有力;呃忒丁香並柿蒂,熟附沉香磨汁食。

治直中陰經真寒證無熱不渴便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手足甲青唇青或舌卷囊縮脈沉無力或至無脈,回陽救急(肉)桂人參,熟(地)附(子)炮姜共茯苓,五味陳皮甘(草)(白)術半(夏),姜煎入麝逐寒凝。嘔吐涎沫小腹痛,鹽炒吳萸妙入神;無脈應加豬膽汁,吐加薑汁藥方行。

白話文:

[太陰證]

太陰證狀開始於腳的大拇指上方,沿腹部向上,聯繫咽喉,連接舌根,沿身體前側行進。

在太陰證中,如果脈搏都顯沉象,每一個病徵都需要詳細探討。脈搏沉而有力的,適合進行攻下治療;脈搏沉而無力的,則應溫補。

太陰證有兩種情況:一開始可能出現頭痛發燒,之後轉變為便祕、煩渴,脈象沉而有力,這是陽經熱邪傳入陰經的太陰證,應進行攻下治療;另一種情況是一開始無熱不渴,直接感到畏寒自利,足部冰冷,脈象沉而無力,這是直接中了陰經的太陰證,應溫補治療。這兩種情況,其治療原則相同。

口渴、咽喉乾燥、腹脹疼痛,可以使用桂枝大黃湯。

如果眼睛和皮膚發黃、頭部出汗,茵陳將軍湯最適用。

若無熱症,自利,臟腑極寒,加味理中湯是最佳選擇。

太陰寒證,病情深重,應該使用回陽救急湯。

對於腹部脹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便祕、脈象沉而有力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大黃湯。

對於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小便困難、大便乾結、口渴、脈象沉實、眼睛和皮膚發黃的患者,可以使用茵陳將軍湯。

對於自利、不口渴、手腳溫暖、無熱、脈象沉而無力的患者,可以使用加味理中湯。

對於直中陰經,真寒證,無熱,不口渴,怕冷,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嘔吐,拉肚子,手腳指甲青紫,嘴脣或舌頭卷縮,脈象沉而無力,甚至無脈的患者,可以使用回陽救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