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2)
卷六(利集) (2)
1. 疝氣證(三十七)
疝有七證,寒、水、筋、血、氣、狐、㿗。專主肝經,與腎經無干,子和七疝辨之詳悉,但一例施以攻下之法,其言非是。古方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以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東垣、丹溪獨斷以為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是以作痛。
此發前人所未發,故治法宜祛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其濕熱又當分多寡而治,濕則腫多,㿗疝是也。又有因痰飲、食積、死血鬱結為痛,及因水氣作腫者,亦有挾虛而發者,其脈沉緊而豁大無力是也,當以參、術為主,佐以疏導藥。
白話文:
疝氣有七種類型,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這些主要都跟肝臟的運作有關,並非由腎臟引起。李杲(子和)對這七種疝氣有詳細的描述,但他統一使用強烈的排泄方法來治療,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從古代《黃帝內經·素問》開始,人們普遍認為疝氣是由寒冷引起的,因為寒冷會使肌肉收縮,當經絡受到寒冷影響時,它們就會收縮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產生疼痛。然而,李杲和朱震亨(丹溪)獨樹一幟地認為,疝氣是因為濕熱滯留在經絡中,長時間的鬱積再加上外界的寒冷無法散去,才導致了疼痛。
他們的觀點開創了前人未曾探討的新領域,因此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排除經絡中的濕熱,清除下腹部的瘀血,同時採用「寒因熱用」的原則來制訂治療方案。對於濕熱的處理,還需根據其程度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例如,濕度較高時,腫脹的情況也會更嚴重,如㿗疝就是典型例子。
此外,還有因為痰飲、食物積滯、死血鬱結導致疼痛,以及因水氣造成腫脹的情形,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體質虛弱而發病,這通常可從脈搏沉緊且寬大無力的特徵看出,治療上應以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為主,輔以疏通引導的藥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