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13)
卷五(利集) (13)
1. 腰痛證(三十三)
丹溪曰:腰痛有腎虛,有瘀血,有寒濕,有濕熱,有痰積,有挫閃。痛而不已者,屬腎虛;痛有定處,日輕夜重,大便黑,小便黃赤者,屬死血;往來走痛者,屬痰積;腰冷身重,如帶五千錢,或遇陰寒即作,晴暖即解者,屬寒濕;痛而或作或止者,屬濕熱。
治法:腎虛者,脈大,宜補之,煨腎丸,知、柏、杜仲、枸杞、山萸、菟絲子。瘀血者,脈澀,宜逐之,四物加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濕熱者,脈緩,宜分利之,滲濕湯、蒼朮湯加杜仲、黃柏、川芎。痰積者,脈伏滑,宜開導之,二陳湯加蒼朮、南星、竹瀝、杜仲。挫閃者,宜行之,用如神湯。寒濕痛,即腎著痛,治宜滲濕,兼用溫散。腎著湯。
《經》曰:動搖不能,腎將憊矣。故腰痛雖有五證,其原皆本於腎虛。蓋腰者,腎之府,人身之大關節,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故腎經一虛,而腰痛諸病作矣,正《經》所謂邪之所湊,氣必虛是也。諸腰痛不宜用補氣藥,亦不可峻用寒涼藥。
腰痛之脈皆沉弦。沉弦緊者為寒,沉弦而浮者為風,沉弦而濡細者為濕,沉弦而實者為挫閃。
丹溪曰:脈必沉而弦,沉為滯,弦為虛,澀者是瘀血,緩者是濕,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腎虛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腰痛的原因有多種,包括腎臟虛弱、瘀血、寒濕、濕熱、痰積和挫傷閃到等。如果疼痛持續不斷,這通常是腎虛所致;若疼痛位置固定,白天輕微夜晚加重,且大便色黑,小便黃赤,這可能是由凝固的血液造成;若疼痛時發時停,這可能屬於濕熱;如果腰部感覺冰冷且身體沉重,就像身上帶著五千錢一樣,或在陰冷天氣就發作,晴朗暖和則緩解,這屬於寒濕;若腰痛有時發生有時停止,這可能是濕熱造成的。
治療方法如下:對於腎虛引起的腰痛,脈象通常較大,應使用補腎的藥物,例如燉腎丸,成分有知母、黃柏、杜仲、枸杞、山茱萸、菟絲子等。對於瘀血導致的腰痛,脈象通常較澀,應該使用能化瘀的藥物,如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等。對於濕熱導致的腰痛,脈象通常較緩,應使用有助於排濕的藥物,如滲濕湯、蒼朮湯加上杜仲、黃柏、川芎等。對於痰積導致的腰痛,脈象通常潛藏且滑,應使用有助於開導的藥物,如二陳湯加上蒼朮、南星、竹瀝、杜仲等。對於挫傷閃到導致的腰痛,可以使用如神湯。對於寒濕導致的腰痛,也就是腎著痛,治療應使用有助於排濕的藥物,同時配合溫暖散寒的療法,如腎著湯。
經典上說: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動作都無法完成,那他的腎臟功能很可能已經衰弱了。所以,雖然腰痛有多種原因,但根本都是腎虛。因為腰部是腎臟所在的位置,也是人體的大關節,多條經絡都在此與腎臟相連。因此,一旦腎經出現虛弱,各種腰痛的病症就會隨之產生,正如經典所言,邪氣會趁著氣血虛弱時入侵。所有腰痛患者都不宜使用補氣藥,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腰痛患者的脈象通常呈現沉弦。如果脈象沉弦且緊,這表示寒氣;如果脈象沉弦且浮,這表示風邪;如果脈象沉弦且濡細,這表示濕氣;如果脈象沉弦且實,這表示挫傷閃到。
丹溪先生指出:腰痛患者的脈象必定沉且弦,沉表示氣滯,弦表示虛弱,澀表示瘀血,緩表示濕氣,滑或潛藏表示痰積,脈象大表示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