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12)
卷五(利集) (12)
1. 腹痛證(三十二)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火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
夫寒痛者,常痛而無增減是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則腹痛而兼吐利。治宜理中加吳萸、玄胡,甚者入桂、附。
火熱痛者,時痛時止,《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脈洪者,黃芩芍藥湯;便秘脈大者宜下,調胃承氣湯、備急丸。
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津液不通,氣血不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小便利者,宜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瘀血,宜桃仁承氣。若小便不利者,則溺澀之症,非蓄血也。
食積痛者,痛甚便欲大便,便後則痛減,脈弦,宜溫散之,保和丸加行氣利氣藥。以食得寒則滯,得熱則行也,或用吐法。
濕痰痛者,凡痛二便不利,脈滑,以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宣通,故痛。治宜導痰開鬱,二陳湯。
實痛者,腹脹滿,手不可按。元氣實者,宜推蕩之,大承氣湯。
虛痛者,以手按之則痛止。戴人云:其人本體原弱,或大病後氣血兩虛,不可拘於諸痛不可用參耆之語,急投溫補重劑四君子、理中加順氣藥,汗多倍加參、耆,炒白芍。
治腹痛必用溫散藥,以其鬱結不行,阻塞不運故也。凡人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不治。
凡在胃脘下痛者,多屬食積;繞臍痛者,屬火;臍左右少腹痛者,多屬死血;少腹痛者,屬寒。當以部位辨之。
白芍藥惟治血虛腹痛,余不治。今考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生甘草二錢甚效。又考白芍不惟治血虛,而能大行氣。腹痛者,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今得白芍行其榮氣,而又以甘草之甘,緩和其逆氣,此不治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大抵痛隨利減,故有繞臍大痛,勢急欲死,百藥不效,後用大承氣連下二次方止,硝、黃或各用至五錢以上方效。然此法亦不得已而用,未可視為常例也。
亦有寒痛者,多在少腹,宜吳萸湯,甚者椒附及鹽炒蔥熨之。
《脈經》曰: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腹中刺痛。陰弦則腹痛。脈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癥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疾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白話文:
丹溪表示:腹痛的原因可能包括寒冷、火熱、死血(血塊)、食積、濕痰,以及虛弱或實證等種種情況。
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的疼痛,通常這種疼痛不會增減。成無己指出,若是陰寒作為病源,會導致腹痛並伴隨嘔吐和腹瀉。治療上應使用理中湯加入吳茱萸、玄胡,嚴重者可再加入肉桂、附子。
若是火熱引起的疼痛,會時痛時止。《原病式》記載,熱量鬱結於內,會導致腹部飽滿、堅硬且疼痛,不能一概認為是寒冷。如果脈象顯示洪大,可用黃芩芍藥湯;如果便祕且脈象強大,則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備急丸來通便。
死血導致的疼痛,通常疼痛位置固定不會移動。成無己提到,邪氣聚集在下焦,導致津液無法流通,氣血運行受阻,可能會出現尿頻或血尿,這都是下部腫脹的表現。如果小便順暢,可使用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物;若因跌打導致瘀血,則宜用桃仁承氣湯。若小便困難,則可能是排尿困難的症狀,而非血液積聚。
食積導致的疼痛,通常在想要大便時疼痛更劇烈,大便後疼痛減輕,脈象多為弦緊,治療上應使用溫暖和分散的藥物,如保和丸加上行氣利氣的藥物。因為食物遇冷則停滯,遇熱則流動,或者可以考慮嘔吐療法。
濕痰導致的疼痛,通常會伴有大小便不順暢,脈象滑,這是因為氣滯使痰聚積,阻礙了氣血的流通,導致疼痛。治療上應使用二陳湯來導痰解鬱。
實證導致的疼痛,腹部會感到脹滿,無法用手按壓。若元氣充足,可用大承氣湯來推蕩。
虛證導致的疼痛,用手按壓則疼痛減輕。戴人提到,患者本身體質較弱,或大病後氣血兩虛,不能固守「所有疼痛都不適用人參、黃耆」的原則,應立即使用溫補重劑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加上順氣藥,大量出汗時應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炒白芍。
治療腹痛時,必須使用溫暖和分散的藥物,因為氣血鬱結無法流動,導致阻塞不運。如果肚臍下方突然劇烈疼痛,且人中的顏色變黑,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救治。
若胃部下方疼痛,多由食積引起;如果疼痛圍繞著肚臍,多由火熱引起;肚臍左右或下腹部疼痛,多由死血引起;下腹部疼痛,多由寒冷引起。應根據疼痛的位置來判斷。
白芍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腹痛,但也能大力行氣。腹痛是因為營氣無法順利流通,逆向進入肌肉組織。白芍能幫助營氣順利流通,加上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逆向的氣,這就是所謂的「不治之治」,實際上是深入治療。一般來說,疼痛會隨著通便而減輕,因此,對於嚴重的繞臍疼痛,即使嘗試了各種藥物都無效,最終使用大承氣湯連續兩次通便才能止痛,硝石和芒硝的用量甚至需達到五錢以上纔有效果。然而,這種方法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不能作為常規療法。
對於寒冷導致的疼痛,多發生在下腹部,可使用吳茱萸湯,嚴重者可用椒附湯,或用鹽炒蔥熱敷。
根據《脈經》,如果脈象細小緊急,表示病情快速惡化,腹部會有刺痛感。如果脈象呈現陰弦,表示有腹痛。脈象緊急,表示小腹疼痛。如果尺脈緊繃,表示肚臍下方疼痛。如果尺脈沉伏,表示小腹疼痛和癥瘕。如果尺脈實滿,表示小腹疼痛,應使用利尿藥物。如果心腹疼痛到無法呼吸,脈象細小遲緩表示還有生機,脈象大且急速則表示死亡。如果腹痛但脈象反而浮大且長,表示死亡。
2. 腹痛方
用效治腹痛方
白芍(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青皮,陳皮,砂仁,玄胡,山梔(各七分),烏藥(五分)
脅痛加柴胡五分,熱加黃芩五分。
理中湯(見霍亂),治虛寒腹痛。
本方加吳萸、玄胡,甚者加桂、附。
黃芩芍藥湯(見風寒感冒),治火痛脈洪。
調胃承氣湯(見瘟疫),治火痛,脈大便秘。
備急丸(見內傷),治同上。
桃仁承氣湯(見瘟疫),治死血痛。
保和丸(見內傷),治食積痛。
本方加行氣利氣藥。
二陳湯(見中風),治濕痰痛。
本方加導痰開鬱藥。
大承氣(湯)(見瘟疫),治實痛腹脹滿,手不可按。
六君子湯(見中風),治虛痛,以手按之則痛止。
四逆湯(見濕證),治少腹痛。
承氣湯(見瘟疫),治繞臍痛。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腹痛的古方:
使用有效治療腹痛的處方如下:
使用白芍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青皮、陳皮、砂仁、玄胡、山梔各七分,烏藥五分。如果痛在脅下可再加入柴胡五分,若因熱導致的疼痛可再加入黃芩五分。
「理中湯」(詳細內容請參閱霍亂篇),可用來治療虛弱與寒冷引起的腹痛。此方可以加上吳萸、玄胡,嚴重的情況下還可加上桂、附。
「黃芩芍藥湯」(詳細內容請參閱風寒感冒篇),可用來治療火熱引起的劇烈疼痛,且脈搏強而有力。
「調胃承氣湯」(詳細內容請參閱瘟疫篇),可用來治療由火熱引起的疼痛,且伴有脈搏大以及便祕的症狀。
「備急丸」(詳細內容請參閱內傷篇),適用於上述的病症。
「桃仁承氣湯」(詳細內容請參閱瘟疫篇),可用來治療死血引起的疼痛。
「保和丸」(詳細內容請參閱內傷篇),可用來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此方可以加上促進氣流通暢的藥物。
「二陳湯」(詳細內容請參閱中風篇),可用來治療濕痰引起的疼痛。此方可以加上能化痰開鬱的藥物。
「大承氣湯」(詳細內容請參閱瘟疫篇),可用來治療實証的腹痛,伴隨腹部脹滿,甚至手無法觸摸。
「六君子湯」(詳細內容請參閱中風篇),可用來治療虛弱的腹痛,用手按壓可以緩解疼痛。
「四逆湯」(詳細內容請參閱濕證篇),可用來治療下腹的疼痛。
「承氣湯」(詳細內容請參閱瘟疫篇),可用來治療環繞肚臍周圍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