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亨集) (11)

1. 臌證(二十六)

此外,又有七情之傷脾,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者是也。又有勞倦之損脾,如人有所遠行,形氣衰少,穀氣不旺,熱氣薰於胸中者是也。又有血積之遏脾,或注於胸膈,或滯於胃中,或鬱於少腹,皆能抑遏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俗名血臌是也。

臌證重疾,每見模糊施治,但執丹溪扶脾補氣之說,而終始不變,損人滋甚。愚故不憚其煩,而精詳究之,博雅君子幸精研焉。

臌不治症: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突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之症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因為情緒波動傷害脾臟的狀況,像是發怒會傷肝,肝會反過來影響脾,導致脾氣運行不順,就一定會在胃部脹氣,這稱為「勝克」;發怒也會影響肺,肺氣無法正常傳導,就會在大腸脹氣,這稱為「乘克」。另外,還有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脾臟的情況,像是有人長途跋涉,身體虛弱,消化功能不佳,熱氣就容易鬱積在胸腔。還有因為瘀血阻礙脾臟的運作,像是瘀血積聚在胸膈、胃部或小腹,都會抑制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民間俗稱這種情況為「血臌」。

臌脹這種疾病很嚴重,常常看到醫生模糊不清的治療,只是固執地採用朱丹溪補脾益氣的說法,從頭到尾都不改變,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惡化。所以我才不厭其煩,詳細地探討這個病症,希望學識廣博的君子能仔細研究。

臌脹屬於不治之症的情況:嘴唇發黑代表肝臟受到嚴重損傷;鎖骨凹陷處平滿代表心臟受到嚴重損傷;肚臍突出代表脾臟受到嚴重損傷;腳底平坦代表腎臟受到嚴重損傷;背部平坦代表肺臟受到嚴重損傷。這五種情況都是無法醫治的重症。

2. 治臌脹大法

蠱脹起於脾虛氣損,治之當以大補之劑,以培其根本,少加消導以祛其積,順氣以通其滯。有挾熱者,加清涼藥以蕩其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出頭面而入四肢,濁者化微汗而行便溺,腹日消而神日旺,病斯愈矣。如單用大補,而佐使不明,則反成壅滯而脹愈甚矣。

大抵此症脾雖損而無熱以擾之,則一補脾而獲愈,熱雖有而脾未損,則一清熱而奏功。如二者俱有,則治彼妨此,治蠱之所以難也。

予曾見休邑一人,脾氣消損,猶能飲食,第腹痛而暴脹。予審知其為火也,遂以香連丸、白朮湯服之。雖矢氣甚多,而脹痛皆愈。一醫至,大言曰:「此脾氣太虛,苟非大補則真元下陷不治」。與補劑二三服,而脹痛兼作,脈反虛小,猶曰:「脈小不補,病能痊乎?」乃大補之,竟成不救。

又見北鄉一人,腹痛而兼吐。予亦審知其為火也。與清涼劑降氣和中,病尋愈矣。一醫云:「真元下陷,非大補不可。」自後愈補愈脹,腹如裂狀,頓死。

由是觀之,則知治是病者,清補當適其宜,不可執一。自是昔人所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有食積者消積,有挾熱者清熱,有痰滯者行痰,有外因寒鬱內熱而脹者散寒,有因大怒而鬱氣為脹者散氣,有蓄血而腹脹者行血,實者下之、消之,虛者溫之、補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畏哉!或謂丹溪云「朝寬莫急,血虛當補血。

竊聞臌脹用血藥則加脹,今反用之,何也?」予曰:「血虛者,陰虛也。《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作則脹生。此勢之所必至也。養血者,養陰也。陰生則邪陽自退,脹漸消矣。劉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此不治之治也。且養血非獨用血藥也,必兼健脾順氣,血藥安得而滯之乎?此補血之理也。

脾氣虛損,脹大日加者,急服老師丸藥方;如實熱作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但脾胃未傷,宜清熱行氣,用東垣廣荗潰堅湯加減,人瘦熱甚,服此方甚效,又用東垣中滿分消丸。臌證多有服人參而反增劇,遂致不救。此證甚多,茲其故何哉?按參入手太陰肺經,肺有邪熱者,得參而火愈甚,故脹急日加,筋青臍出,危篤立見。《經》云:肺出氣,腎納氣。

邪火挾氣而出,脾胃先受之,以脾胃舊有積氣,今得新邪,宜脹滿之益甚也,故脹症必服人參。人參必肺無熱方可服,有熱則不能服參,不救之症也。

白話文:

[治療腹部脹大的主要方法]

腹部脹大起因於脾臟虛弱及氣力損失,治療時應使用強烈的補品來培養身體的根本,再稍微加入消化藥物來消除積聚,並順應氣流來疏通阻塞。如果伴有熱症,應加入清涼藥物來清除邪氣,使清新之氣上昇,污濁之氣下降,清新的氣體從頭部和麪部散發到四肢,污濁的氣體通過汗水和排泄排出,腹部逐日消減而精神逐日旺盛,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只使用強烈的補品,但沒有正確地使用輔助藥物,反而會造成堵塞,使脹大更嚴重。

基本上,這種病症雖然脾臟已損壞,但若沒有熱氣的幹擾,只要補充脾臟功能就可以痊癒。即使有熱氣,但脾臟尚未損壞,只要清除熱氣就可以達到效果。但如果兩者都有,治療一方會影響另一方,這就是治療腹部脹大的困難所在。

我曾經見過一個人,脾氣消耗,但仍能進食,只是腹痛並且突然脹大。我知道這是因為火氣所致,所以讓他服用香連丸和白朮湯。雖然他放屁很多,但脹痛都好了。另一位醫生到來,大聲說:「這是脾氣太虛弱,如果不大力補充,真正的元氣會下降,病情就無法治癒。」他給了幾劑補藥,結果脹痛同時出現,脈搏變得虛弱,他還說:「脈搏弱小不補充,疾病怎能痊癒?」於是大力補充,最終無法救治。

我又見過一個人,腹痛並伴有嘔吐。我也知道這是因為火氣所致。我給他服用清涼藥物以降低氣壓和調和中焦,疾病很快就好了。另一位醫生說:「真正的元氣下降,必須大力補充。」之後愈補愈脹,腹部像要裂開一樣,立刻死亡。

由此可見,治療這種疾病,清補應適度,不能一味偏執。古人所說的「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有食物積聚者消除積聚,有熱氣者清除熱氣,有痰滯者消除痰滯,有因外寒鬱積內熱而脹者散寒,有因大怒而鬱氣為脹者散氣,有蓄血而腹脹者行血,實者下之、消之,虛者溫之、補之。」稍有偏差,結果就會大相徑庭,我們怎能不害怕呢?

有人問我丹溪說「早晨寬鬆晚上緊張,血虛應補血」,我聽說臌脹使用血藥會加重脹大,現在卻反過來使用,為什麼呢?」我回答:「血虛是陰虛。《經》說『陰虛生內熱』,又說『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熱作則脹生。這是必然的結果。養血就是養陰。陰生則邪陽自退,脹漸消矣。劉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這是不治之治。而且養血不僅僅使用血藥,必須同時健脾順氣,血藥怎能阻塞它呢?這是補血的道理。

脾氣虛損,腹部脹大日益嚴重的人,應立即服用老師的藥丸配方;如果是由於實熱造成的脹大,內部有堅硬如石的積塊,但脾胃未受損,應該清熱行氣,可以使用東垣廣荗潰堅湯,如果人瘦且熱氣重,服用這個方子非常有效,也可以使用東垣中滿分消丸。許多服用了人參反而病情加重,最終無法救治的臌脹病例。這種情況很多,原因何在呢?根據人參進入手太陰肺經,如果肺中有邪熱,服用人參後火氣會更嚴重,因此脹急日益增加,筋青臍出,危險的情況馬上出現。《經》說:肺出氣,腎納氣。

邪火攜帶氣體而出,脾胃首先受到影響,因為脾胃原本就有積氣,現在得到新的邪氣,當然會更加脹滿。因此,脹症患者服用人參必須確保肺部無熱,否則就不能服用人參,這將是無法救治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