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2)
卷七(貞集) (2)
1. 血證(四十七)
以上數條皆為實人暴吐者設,若勞病吐血及身熱脈大脫形,一切忌用。然而人病久血去多,咳嗽咽乾,勞傷肺胃者,宜加味大阿膠丸為至當。
咳血者,咳出痰內有血是也。出於肺經,由痰盛心熱,致煎耗血。虛宜麥冬五味湯,仍看病加減,多屬血虛,宜麥冬、五味、百部、川歸、地黃、款花、黃芩、白芍、薏苡、茅根、茜根、阿膠、貝母,痰盛加痰藥。
咯血者,咯痰共血出者是也,出於腎經;若痰帶血絲咯出,亦主腎經,或出肺經;若血內有泡點疙瘩,謂之血屑。悉同一法。治宜知母地黃湯、滋腎丸、六味丸、二冬、二地、知柏、沙參、阿膠、貝母、薏苡、丹皮、童便。久病加參、術,量服之。又有痰涎雜血共出,專主脾臟,由脾濕生熱,熱生痰涎,涎為脾之液,以脾主裹血故也。
治宜補脾統血湯、山藥、白朮、薏苡、歸、芍、麥冬、生地、貝母加芩、連、知、柏選用之。
大凡血證原血上行,若變而下出者為順,陽邪下降也。
白話文:
以上幾條都是針對體質強壯的人突然吐血的情況而設的,如果是因為勞累生病導致的吐血,以及身體發熱、脈搏強大、身體虛脫的情況,都絕對不能使用這些方法。但是,如果有人生病很久,失血過多,導致咳嗽、喉嚨乾燥,且是因為勞累損傷肺和胃,就應該使用加味的阿膠丸,最為恰當。
咳血,指的是咳嗽時痰中帶血。這種情況源自肺經,是由於痰液過多和心火旺盛,導致血液被煎熬耗損。虛弱的狀況應該使用麥冬五味湯,仍需根據病情增減藥材。咳血大多屬於血虛,應該使用麥冬、五味子、百部、當歸、地黃、款冬花、黃芩、白芍、薏苡仁、白茅根、茜草根、阿膠、貝母,痰多的話則要加入化痰的藥材。
咯血,指的是痰和血一起咳出來,這種情況源自腎經。如果痰中帶有血絲,也主要是腎經的問題,或是肺經的問題。如果血中帶有泡沫或小疙瘩,稱為血屑。這些情況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治療上應該使用知母地黃湯、滋腎丸、六味丸、二冬(麥冬、天冬)、二地(生地、熟地)、知柏(知母、黃柏)、沙參、阿膠、貝母、薏苡仁、丹皮、童子尿。如果是久病,可以加入人參、白朮,酌量服用。還有一種情況是痰液和血混合一起咳出,這主要是脾臟的問題,是由於脾濕生熱,熱產生痰液,而痰液是脾的津液,因為脾主要負責統攝血液。
治療上應該使用補脾統血湯,再搭配山藥、白朮、薏苡仁、當歸、白芍、麥冬、生地、貝母,可以酌情選用黃芩、黃連、知母、黃柏。
總體來說,各種血證原本是血往上行,如果血往下排出,就是順應自然的現象,代表陽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