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13)
卷六(利集) (13)
1. 附:喉閉方
敘曰:喉者,氣之關隘也。通則利,塞則害,無問其標本,而當急治焉。今考八方於後。皆古人已試之程規,觸類而通之,則活人之機亹亹矣。
雄黃解毒丸,纏喉急閉者,此方主之。
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
共末為丸,每服五分,津液嚥下。纏喉急閉,軀命所關,急治則生,緩治則死。雄黃能破結氣,巴豆能下稠涎,鬱金能收惡血,用此三者,閉則通矣。然亦厲劑,不得已而用之。
稀涎散(見中風),咽喉閉,數日不能食者,以此方吐之,涎去而病愈。
甘桔防風湯,咽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五錢),桔梗,防風(各二錢)
甘草之甘,能緩喉中之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氣;防風之辛,能散喉中之塞。
火刺方,治纏喉風,用巴豆油塗紙上,捻作條子,以火上點著,煙起即吹滅,令病人張口,帶火刺喉,俄頃吐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蓋火氣熱處,巴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瀉之,煙以吐之,乃一舉而三善。
針刺法,治喉閉。於病人手大指外邊指甲後一韭菜許,針之出血。男左女右,血出即效。如大勢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效更捷。蓋喉者肺之系,所針處為少商,乃肺之井穴,故出血而愈。
又法,治喉中紅赤,以針從旁刺之出血即愈。必欲旁刺者避啞門穴,犯之令人失音故也。
又法,治喉癰腫痛,畏用刀針者,以小刀潛系筆尖中,不令其知,但云以筆蘸藥,即用筆尖劃開膿出,即寬愈。
白話文:
【附:喉閉治療方法】
說明:喉部是氣流的關卡,暢通時有利,阻塞時有害。無論是表症還是本症,都應立即治療。現列出以下八種方法,這些都是古人的實驗結果,只要類推理解,就能掌握救人生命的關鍵。
【雄黃解毒丸】,對於喉部突然緊閉的情況,這方適用。
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掉皮和油)。
將上述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做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分,用口水吞下。喉部突然緊閉,關乎性命,迅速治療可存活,拖延治療可能致死。雄黃能打散結塊的氣息,巴豆能促進稠厚唾液的排出,鬱金能吸收惡血,使用這三種成分,堵塞的喉部即可通暢。然而,這是一種強烈的藥物,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會使用。
【稀涎散】(詳見中風部分),對於喉部緊閉,數天無法進食的情況,可用此方使其嘔吐,吐出唾液後病情可痊癒。
【甘桔防風湯】,對於喉部疼痛的情況,此方適用。
甘草(五錢),桔梗,防風(各二錢)。
甘草的甘甜,能緩解喉部的緊張;桔梗的苦味,能幫助喉部氣息下行;防風的辛辣,能散開喉部的阻塞。
【火刺方】,用來治療喉部風疾。使用巴豆油塗在紙上,搓成條狀,在火上點燃,冒煙時立即吹滅,讓患者張開嘴巴,趁有火氣時刺入喉部,不久會吐出約半杯紫色血液,隨即呼吸變得順暢,能說話並吃粥喝水。因為火熱的地方,巴豆油能到達,火氣可以散發,巴豆油可以排泄,煙氣可以催吐,一次操作達到三個好處。
【針刺法】,用來治療喉部緊閉。在患者大拇指外側指甲後端約一韭菜長度的位置,針刺出血。男性針刺左手,女性針刺右手,血出即見效。如果情況危急,可在雙手大拇指均進行針刺,效果更快。因為喉部與肺部相關,針刺位置為少商穴,這是肺部的井穴,因此出血後病情會好轉。
【另一方法】,用來治療喉部紅腫,從側面針刺出血即可痊癒。必須從側面針刺是為了避免啞門穴,若針刺該穴位可能會導致失音。
【另一方法】,用來治療喉部腫痛,對於害怕使用刀具或針灸的人,可將小刀隱藏在筆尖中,不要讓他知曉,只說要使用筆沾藥,然後用筆尖劃開,讓膿水流出,即可舒緩並痊癒。
2. 口病證(四十五)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
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又傷寒狐惑之症,上唇生瘡,蟲蝕其臟;下唇生瘡,蟲蝕其肛者。口之為病種種不同。
治法: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甘草、茯苓為君,柴胡、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也。
心熱而口苦,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熱口甘,三黃丸、平胃散。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腎熱口咸,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者,小柴胡湯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柴胡地骨皮湯。狐惑見傷寒門。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蓋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熱口苦。右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
白話文:
《內經》提到:中央代表黃色,與脾臟相聯繫,其開竅在口部,藏精在脾。另外,《內經》也說:陰氣的產生,根本來自五味。陰氣的五個內臟,受到五味的傷害。因此,肝臟熱會導致口酸,心臟熱會導致口苦,脾臟熱會導致口甘,肺臟熱會導致口辛,腎臟熱會導致口鹹,口淡無味的情況,則可知道是胃熱。
外部可能因為計謀思考未決而導致肝臟將熱轉移到膽,造成口苦;也可能因為脾胃氣弱,導致口酸;或是膀胱將熱轉移到小腸,引起隔腸不適,導致口腔潰爛;甚至有些傷寒或狐惑的症狀,上脣生瘡是因為蟲蝕內臟,下脣生瘡是因為蟲蝕肛門。口腔疾病的種類很多,各有不同的原因。
治療方法:肝膽有實熱,口酸且苦,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甘草、膽草、青皮,嚴重的話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如果因計謀思考未決,肝膽虛弱而口苦,可以用人參、遠志、甘草、茯苓作為主藥,柴胡、膽草作為輔佐,嚴重的話可以用錢氏地黃丸,這是虛則補其母的原則。
心臟熱導致口苦,口舌生瘡,可用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臟熱導致口甘,可用三黃丸、平胃散。肺臟熱導致口辛,可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腎臟熱導致口鹹,可用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導致口苦,因計謀思考未決造成的,可用小柴胡湯加上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將熱轉移到小腸,導致口腔潰爛,可用柴胡地骨皮湯。
所有口腔疾病服用涼性藥物未痊癒的,可能是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可以使用理中湯,逆向治療即可痊癒。人參、白朮、甘草能補充脾胃的虛弱,乾薑可以散發火氣,嚴重的話可以加附子,或者使用官桂噙之也很有效。
《脈經》提到:左寸洪數,代表心臟熱導致口苦。右寸浮數,代表肺臟熱導致口辛。左關弦數而虛,代表膽熱導致口苦。右洪而實,代表肝臟熱導致口酸。右關沉實,代表脾胃有實熱,導致口甘;如果同時出現洪數,代表口瘡,可能是重舌、木舌。脈象虛弱,代表中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