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7)

1. 虛損門(十三則)

人有多言傷氣,咳嗽吐痰,久則氣怯,肺中生熱,短氣嗜臥,不進飲食,骨脊拘急,疼痛發酸,夢遺精滑,潮熱出汗,腳膝無力,人以為癆怯之症也,誰知其先傷於氣乎。夫傷氣者,傷肺也。肺傷則金弱不能生水,腎經無滋化之源,何能分余潤以養臟腑乎。肺金生熱,則清肅之令不行,膀胱之氣不化,脾胃俱失其運化之權,土虧而金益弱,金弱而水益虛,水難養肝而木燥,水難灌心而火炎。木強則侮金,火勝則克肺,欲氣之旺也得乎。

氣衰則不能攝精,精涸則不能收汗,汗出則不能生力,此骨脊之所以痠疼,飲食懈怠而嗜臥也。治法必須先補其肺,更宜兼補脾胃。蓋肺氣不能自生,補其脾胃,則土能生金。脾胃為肺金之母也。

方用益肺丹: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當歸(三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三分),柴胡(五分),荊芥(五分),山藥(三錢),芡實(三錢)

水煎服。四劑而脾胃之氣開,又四劑而咳嗽之病止,又服四劑痠疼之疾解,又四劑潮熱汗出之症痊,再服十劑,氣旺而各恙俱愈。

或疑損其肺者益其氣,未聞損其氣者益其肺也。不知益肺實益氣也;肺衰則氣衰,肺旺則氣旺,氣衰烏可不補肺哉,若補肺何能捨脾胃而他補乎。

此症亦可用壯氣湯治之。

人參(三錢),麥冬(一兩),甘草(三分),百合(一兩),貝母(三分)

水煎服。

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人以為癆瘵之漸也,誰知是傷血而成之乎。夫肝藏血,失血者乃肝不藏血也。然其由,非大怒以動其血,即大勞以損其血也。雖動與損不同,而補血、養血必宜合一。

無如酒、色、財、氣,無非動血之媒,耳、目、口、鼻,無非損血之竅。養血者既無其方,補血者又缺其藥,此失血者,往往難痊,因循誤治,不至於死亡不已也。倘一見失血,即用平肝、止血之藥治之,何至於瀕傷不救。但失血成損,苟徒補其血,則血不可以驟生,而耗血之臟腑損於內,爍血之情欲損於外,亦必死之道也。

蓋補血必須補氣,而養血必宜益精,使陰陽兩資於上下,而中焦肝臟之血已損者能增,未損者能固也。

方用緩中湯: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三七根末(三錢),荊芥(炒黑,一錢),炒黑薑炭(五分)

水煎服。一劑睡臥安,二劑煩渴止,十劑病減半,二十劑又減半,三十劑全愈。

此方氣、血、精同補之藥也。然補氣藥少於補精血之藥者,以失血之病,畢竟陰虧,吾重補其陰,而少補其陽,則陽能生陰,陽不至於大亢,陰能制陽,陰不至於太微,自然氣行於血之中以生血,即血固於氣之內以藏血也,寧尚有走失之患哉。況方中原有荊芥之引經,薑炭、三七根之止血,又用之無不咸宜者乎。

白話文:

虛損門(十三則)

人若說話太多,會損傷元氣,導致咳嗽吐痰,時間久了氣息衰弱,肺部生熱,呼吸短促嗜睡,不想吃東西,背脊僵硬疼痛,遺精滑精,潮熱盜汗,腿腳無力,人們以為是肺癆的症狀,卻不知道這是先傷了元氣。傷了元氣,也就是傷了肺。肺受損,則金氣不足,無法生水,腎經缺乏滋養的來源,怎麼能分出餘潤來滋養臟腑呢?肺金生熱,清肅之氣不能運轉,膀胱之氣不能化,脾胃都失去運化功能,脾土虧虛,金氣更弱,金弱則水更虛,水不能滋養肝木而肝木燥,水不能灌注心臟而心火旺盛。木氣過盛則克伐金氣,火氣過盛則克伐肺氣,想要元氣旺盛是很難的。

氣虛則不能攝住精氣,精氣虧虛則不能收斂汗液,汗出過多則不能產生力量,這就是背脊痠痛,飲食倦怠嗜睡的原因。治療方法必須先補益肺氣,更應該同時補益脾胃。因為肺氣不能自行產生,補益脾胃,則土能生金。脾胃是肺金之母。

方用益肺丹: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當歸(三錢)、麥冬(五錢)、北五味子(三分)、柴胡(五分)、荊芥(五分)、山藥(三錢)、芡實(三錢)

水煎服。服用四劑後脾胃之氣就通暢了,再服用四劑咳嗽就好了,再服用四劑痠痛的病症就消除了,再服用四劑潮熱盜汗的症狀就痊癒了,再服用十劑,氣血旺盛,所有病症都痊癒了。

有些人懷疑損傷肺部就補益其氣,卻沒聽說過損傷元氣就補益肺部。殊不知補益肺部實際上就是補益元氣;肺衰弱則元氣衰弱,肺旺盛則元氣旺盛,元氣衰弱怎麼能不補益肺呢?若要補益肺部,怎麼能捨棄脾胃而另行補益呢?

此症也可使用壯氣湯治療。

人參(三錢)、麥冬(一兩)、甘草(三分)、百合(一兩)、貝母(三分)

水煎服。

有些人失血之後,不知節制勞累和房事,導致內熱煩渴,眼睛出現花點,像看見火一樣,耳朵裡嗡嗡作響,像青蛙和蟬鳴叫一樣,口舌糜爛,吃東西沒滋味,鼻子乾燥,呼吸不暢,怠惰嗜睡,而且坐臥不安,人們以為是肺癆的初期症狀,卻不知道是因傷血而造成的。肝臟藏血,失血就是肝臟不能藏血。其原因,不是大怒而衝動血液,就是過度勞累而損傷血液。雖然衝動和損傷不同,但補血、養血必須合二為一。

像酒、色、財、氣,都是衝動血液的媒介;耳、目、口、鼻,都是損傷血液的竅穴。養血的方法沒有確切的方案,補血的藥物也缺乏,所以失血的人,往往難以痊癒,因為延誤治療,不至於死亡。如果一見到失血,就用平肝止血的藥物治療,何至於到了瀕臨死亡的地步。但是失血成損,如果只單純補血,則血液不可以迅速產生,而耗血的臟腑內部受損,損耗血液的情慾外部受損,也是必死之路。

所以補血必須補氣,而養血必須益精,使陰陽都滋養於上下,中焦和肝臟已經受損的血液能夠增長,未受損的血液能夠鞏固。

方用緩中湯:

白芍藥(一兩)、當歸(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錢)、熟地黃(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三七粉(三錢)、荊芥(炒黑,一錢)、炮薑炭(五分)

水煎服。一劑就能睡臥安穩,二劑煩渴就止住了,十劑病減輕一半,二十劑再減輕一半,三十劑就痊癒了。

此方是補益氣、血、精的藥方。但是補氣的藥物少於補精血的藥物,因為失血的疾病,畢竟是陰虛,我注重補益陰氣,而少補陽氣,則陽能生陰,陽氣不會過盛,陰能制陽,陰氣不會太弱,自然氣血運行,就能生血,血就能藏於氣中,哪還有流失的危險呢?況且方中還有荊芥引經,炮薑炭、三七粉止血,又都是非常適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