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大腸部藥隊

補大腸猛將,粟殼,淫羊藿

補大腸次將,百合,訶子肉

瀉大腸猛將,大黃,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瀉大腸次將,秦艽,旋覆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白話文:

補大腸猛將:指的是用於滋補大腸的強效草藥,包含粟殼與淫羊藿。

補大腸次將:指的是用於補充大腸的中等強度草藥,包含百合與訶子肉。

瀉大腸猛將:指的是用於清熱通便的強力草藥,包含大黃、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瀉大腸次將:指的是用於輕度清腸的草藥,包含秦艽、旋覆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涼大腸猛將,黃芩,黃柏

涼大腸次將,地榆,槐實,知母,連翹

溫大腸猛將,胡椒,枸杞,破故紙

溫大腸次將,當歸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治療大腸疾病的藥物分類。按照藥性分為涼性和溫性,並根據藥效強弱區分為“猛將”和“次將”。

  • 涼大腸猛將: 黃芩、黃柏屬於寒涼藥物,藥效強勁,主要用於治療大腸熱盛、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痛、痢疾、便血等症狀。
  • 涼大腸次將: 地榆、槐實、知母、連翹屬於涼性藥物,藥效較猛將弱,主要用於治療大腸熱盛、濕熱下注引起的輕症,以及緩解猛將藥物的寒涼之性。
  • 溫大腸猛將: 胡椒、枸杞、破故紙屬於溫熱藥物,藥效強勁,主要用於治療大腸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痛、泄瀉、便溏等症狀。
  • 溫大腸次將: 當歸屬於溫性藥物,藥效較猛將弱,主要用於治療大腸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輕症,以及緩解猛將藥物的溫燥之性。

需要注意的是

這只是一種傳統的藥物分類方式,實際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师辨证论治,才能选用合适的药物。

2. 大腸部列方

千金牡丹皮散,治腸癰。

丹皮,苡仁(各五錢),栝蔞仁(一錢五分),桃仁(二十二粒研)

水煎服。如大便閉,加大黃錢半,當歸三錢。

鴉膽子方,治久痢,寒積在腸。

用鴉膽子一個蒸透,將米粉包作糰子,蒸熟,以開水囫圇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治腸風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荊芥(炒黑三錢),當歸(五錢)

白話文:

「千金牡丹皮散」治療腸癰,用丹皮、苡仁各五錢,栝蔞仁一錢五分,桃仁二十二粒研磨,水煎服。若大便閉塞,可加生大黃錢半,當歸三錢。「鴉膽子方」治療久痢,寒積在腸,用鴉膽子一個蒸透,以米粉包成團子,蒸熟後以開水囫圇吞下,空腹服用。「清魂散」治療腸風下鮮血,但腹部不痛者,用炒黑荊芥三錢,當歸五錢。

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附子理中湯小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首卷)

歸脾湯(見心部)

芍藥甘草湯(見肝部)

三黃解毒湯(見胃部)

白話文:

這段文字列出了八個常見的湯藥方劑,並標明了它們在中醫書籍中的位置。這八個方劑分別是:

  • 十全大補湯: 補氣血、益精髓、扶正祛邪的常用方劑,常用于身體虛弱、氣血不足、體力下降等症狀。
  • 補中益氣湯: 補氣養血、健脾益胃、扶正固本的常用方劑,常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乏力等症狀。
  • 附子理中湯: 温中散寒、益氣健脾的常用方劑,常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溫等症狀。
  • 小承氣湯: 清熱瀉下、通便排毒的常用方劑,常用于便秘、腹脹、口苦咽干等症狀。
  • 歸脾湯: 補血養心、健脾益氣、安神定志的常用方劑,常用于心脾兩虛、心悸失眠、健忘心煩等症狀。
  • 芍藥甘草湯: 和解少陽、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常用方劑,常用于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口苦咽干等症狀。
  • 三黃解毒湯: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常用方劑,常用于熱毒壅盛、瘡瘍肿痛、口舌糜爛等症狀。

注:

  • 中醫書籍中通常會將方劑按臟腑归类,例如心部、肝部、胃部等。

3. 小腸部(手太陽屬腑)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穀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腸上口,此處泌別清濁,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腑中之有鑑別者,故與心相表裡,脈附於膀胱而在左尺。

小腸無表症,皆屬於里。

小腸虛,左尺脈必細軟。其症為溺赤短,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勝火也,生地黃湯主之。

腰痛者,腎氣不固也,金匱腎氣丸主之。

小腸實,左尺脈必洪弦。其症為小腸氣,為交腸。

小腸氣者,氣滯下焦,臍下轉痛,失氣則快也,橘核丸主之。

白話文:

小腸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物質。小腸的上端與胃相連,食物由此進入,下端則與大腸相接。小腸會將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分離,清澈的液體會送往膀胱,而廢渣則進入大腸。小腸具有分辨食物的能力,因此與心臟相表裡,脈絡連接到膀胱,位於左手的小指一側。

小腸沒有表面的症狀,都屬於內在的表現。

小腸虛弱時,左手小指一側的脈搏會細弱。症狀包括尿液發紅且量少,以及腰痛。

尿液發紅且量少,是因為水氣不足而火氣過盛,可以用生地黃湯來治療。

腰痛是因為腎氣不足,可以用金匱腎氣丸來治療。

小腸實證時,左手小指一側的脈搏會強勁有力。症狀包括小腸脹氣和腸道絞痛。

小腸脹氣是因為氣滯於下腹部,臍下會轉痛,氣力不足時會感到疲倦,可以用橘核丸來治療。

交腸者,陰陽皆逆,大小腸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腸寒,左尺脈必遲。其症為咳嗽失氣。

咳嗽失氣者,小腸嗽也,止嗽散加芍藥主之。

小腸熱,左尺脈必數。其症為溺澀溺短。

溺澀溺短者,濕熱壅滯也,導赤散主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小腸寒熱證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 小腸寒症: 患者會出現咳嗽無力、左尺脈遲緩等症狀,可用止嗽散加芍藥治療。
  • 小腸熱症: 患者會出現排尿困難、尿量減少、左尺脈數等症狀,可用導赤散治療。

  • 括號內的五苓散、止嗽散、導赤散是指中醫處方,可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 左尺脈是指左手尺側脈,是中醫診脈的部位之一。
  • 這些文字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解,需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專業醫生指導進行診療。

4. 小腸部藥隊

補小腸將,生地

溫小腸猛將,木通

溫小腸次將,瞿麥,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燈草

白話文:

瞿麥、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燈草等藥物,性質溫和,也具有溫通小腸的作用,但療效不及木通,算是溫通小腸的次要藥物。

5. 小腸部列方

生地黃湯六味地黃丸五苓散止嗽散(俱見首卷)

導赤散(見心部)

橘核丸(見肝部)

白話文:

  1. 生地黃湯:這是一種由生地黃製作的藥方,通常用於滋陰清熱、養血涼血。

  2. 六味地黃丸:這種藥物包含六種中草藥,主要用於補腎益精,常被用於治療腎虛引發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夜尿頻繁等。

  3. 五苓散:這種藥物主要用於利水滲濕,常被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4. 止嗽散:這種藥物主要用於止咳,通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5. 導赤散:這種藥物主要用於清心火、利小便,常被用於治療心火過旺引發的症狀,如心煩、口渴、小便赤黃等。

  6. 橘核丸:這種藥物主要用於疏肝理氣、散結止痛,常被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發的症狀,如胸脹、腹脹、乳房脹痛等。

6. 三焦部(手少陽屬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氣,臟腑空處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居之。其氣總領臟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竟體調和,斯其職已。

三焦之病,屬於臟腑,並無另立病名。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三焦」是指人體中的三個主要器官:心、肺、胃、脾、肝、腎、膀胱及大、小腸。它們各自在身體的不同部位發揮作用。如果三焦之間能夠協調一致,那麼全身就會保持平衡健康。然而,當其中一個或幾個出現問題時,就可能影響到其他部分的功能。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考慮整個系統的整體狀況,而不是隻關注單一病症。

7. 三焦部藥隊

補三焦猛將,淫羊藿,黃耆

瀉三焦猛將,青皮,木香

瀉三焦次將,柴胡,香附

溫三焦次將,烏藥,白豆蔻,胡桃

涼三焦次將,山梔,麥冬,黃柏,地骨,青蒿,連翹

白話文:

補三焦猛將:指的是用於滋補三焦的強效草藥,主要為淫羊藿和黃耆。

瀉三焦猛將:指的是用於清熱通利三焦的強效草藥,主要為青皮和木香。

瀉三焦次將:指的是用於輕度清熱通利三焦的草藥,主要為柴胡和香附。

溫三焦次將:指的是用於溫暖調節三焦的草藥,主要為烏藥、白豆蔻和胡桃。

涼三焦次將:指的是用於清涼調節三焦的草藥,主要為山梔、麥冬、黃柏、地骨、青蒿和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