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 (11)
卷二十 (11)
1. 治瘟疫方四十七
加味柴胡湯,〔又〕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甘草,枳殼,大黃(各一錢),姜(三),棗(二)
太無神朮散,〔又〕蒼朮(三錢),陳皮,厚朴(各二錢),石菖蒲,藿香,甘草(各一錢),姜(三),棗(二),一方無菖蒲,有香附,名神朮散氣散。此專主山嵐瘴氣之妙方也。
屠蘇飲,〔預防〕白朮兩(八錢),大黃,桔梗,川椒,肉桂(各兩半),虎杖根(兩二錢),川烏(六錢),共銼,盛絳囊,十二月晦,沉井中,正月朔日早取藥,入一瓶清酒中煎數沸,東向飲之,從少至老飲一杯,其餘還沉井中,取水飲之。
太倉公闢瘟丹,〔又〕蒼朮(八兩),白朮,烏藥,黃連,羌活(各四兩),川烏,草烏,細辛,紫草,防風,獨活,藁本,白芷,香附,當歸,荊芥,肉桂,甘松,三奈,白芍,乾薑,麻黃,皂角,甘草(各二兩),麝香(三錢半),棗肉丸,彈子大,每取一丸,燒之。
七物赤散,〔又〕丹砂(另研),川烏(炮各一兩),花粉(七錢半),細辛,羊躑躅,炮姜,白朮(各五錢),每末五分,溫酒下。取汗解再服一錢。
通氣散,〔搐鼻〕元胡索(錢半),皂角,川芎(各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半)
用紙捻蘸藥,搐於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雄黃散,〔塗鼻〕雄黃末水調,以筆濃蘸,塗鼻竅中,雖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臨臥點之。
太乙流金散,〔佩燒〕羚羊角(一兩),雄黃,礬石,鬼箭羽(各七錢半),為粗末,三角絳囊盛一兩,帶心前,並掛戶上。又青布裹少許,中庭燒之。
白話文:
加味柴胡湯: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甘草、枳殼、大黃(各一錢)、生薑(三片)、紅棗(兩顆)。
太無神朮散:蒼朮(三錢)、陳皮、厚朴(各二錢)、石菖蒲、藿香、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紅棗(兩顆)。另一個方子沒有石菖蒲,改用香附,稱為神朮散氣散。這個方子特別適合治療山嵐瘴氣。
屠蘇飲(預防用):白朮(八錢)、大黃、桔梗、川椒、肉桂(各兩錢半)、虎杖根(兩錢二分)、川烏(六錢)。將以上藥材切碎,裝入紅色布袋中,在十二月最後一天放入井中。正月初一早上取出藥袋,放入一瓶清酒中煮沸幾次,然後朝東方喝下。從小孩到老人每人喝一杯,剩下的藥袋放回井中,取井水飲用。
太倉公闢瘟丹:蒼朮(八兩)、白朮、烏藥、黃連、羌活(各四兩)、川烏、草烏、細辛、紫草、防風、獨活、藁本、白芷、香附、當歸、荊芥、肉桂、甘松、三奈、白芍、乾薑、麻黃、皂角、甘草(各二兩)、麝香(三錢半)。將藥材磨成粉,用棗肉做成丸子,如彈珠般大小。每次取一顆燒。
七物赤散:丹砂(另外研磨)、川烏(炮製過,各一兩)、花粉(七錢半)、細辛、羊躑躅、炮製過的乾薑、白朮(各五錢)。每次取藥末五分,用溫酒送服。服藥後發汗即為有效,如未解再服一錢。
通氣散(搐鼻用):元胡索(一錢半)、皂角、川芎(各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半)。用紙捻沾取藥粉,塞入鼻孔中,使其打噴嚏,每天三到五次。
雄黃散(塗鼻用):雄黃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用筆沾取濃稠的藥糊,塗抹在鼻孔中。這樣即使與病人同床,也不會被傳染。在洗臉後和睡覺前塗抹。
太乙流金散(佩戴或焚燒用):羚羊角(一兩)、雄黃、礬石、鬼箭羽(各七錢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用紅色三角形布袋裝一兩,戴在胸前,並掛在門上。另外用青布包裹少量藥粉,在院子裡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