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六 (6)
卷六 (6)
1. 蛔蟲根原
蛔蟲者,厥陰肝木之病也。木鬱則蠹生,肝鬱則蟲化。木以水為母而火為子,乙木升於己土,胎於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陽,是以火不上熱,甲木降於戊土,胎於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濁陰,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膽降,火清而水暖,木氣溫暢,故蠹蛔不生,以其土運而木榮也。
土濕脾陷,不能榮達肝木,子母分離,寒熱不交。木以水火中氣,堙於濕土,不得上下調濟,由是寒熱相逼,溫氣中郁,生意盤塞,腐蠹朽爛而蛔蟲生焉。
凡物濕而得溫,覆蓋不發,則鬱蒸而蟲化,或熱或寒,不能生也。故蟲不生於寒冰熱火之中,而獨生於濕木者,以木得五行之溫氣也。溫氣中郁,下寒上熱,故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薑、附並用,所以清子氣之上熱,溫母氣之下寒也。不去中下之濕寒,而但事殺蛔,土敗木枯,則蛔愈殺而生愈繁。
此當溫燥水土,以暢肝木,則蛔蟲掃跡而去矣。醫書殺蟲之方,百試不效者也。
烏苓丸
烏梅(百枚,米蒸,搗膏),人參(二兩),桂枝(二兩),乾薑(二兩),附子(二兩),川椒(二兩,去目,炒),當歸(二兩),茯苓(三兩)
煉蜜同烏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蟲積繁盛者,加大黃二兩、巴霜二錢,下盡為佳。
蛔蟲生化,原於土濕木鬱,法以燥土疏木為主。線白蟲證,是肝木陷於大腸,木鬱不達,是以肛門作癢。蟲生大腸之位,從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總由土濕,當於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瀉大腸滯氣,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之墜陷也。
白話文:
蛔蟲這種病,是屬於厥陰肝木的病症。當肝氣鬱結的時候,就會產生蛀蟲,肝氣不舒暢就會導致蟲的產生。木的生長依賴水,而火是木的孩子,乙木從己土上升,在癸水處形成胎,並產生君火,水氣上升而化為清陽,所以火不會過熱。甲木從戊土下降,在壬水處形成胎,並產生相火,火氣下降而化為濁陰,所以水不會過於寒冷。肝氣上升而膽氣下降,火氣清澈而水氣溫暖,木氣運行順暢,所以蛀蟲蛔蟲就不會產生,這是因為土的運轉使得木的生長繁榮。
如果土太潮濕,導致脾虛下陷,不能滋養肝木,那麼母子之間就會分離,寒熱不能交流。木氣因為水火的中氣被濕土堵塞,不能上下調和,這樣寒熱互相逼迫,溫熱之氣鬱結在中間,生機被阻礙,腐朽爛壞,於是蛔蟲就產生了。
一般來說,東西潮濕且在溫暖的環境下,如果被覆蓋而不能散發,就會鬱積蒸騰而化為蟲,如果太熱或太冷,蟲就無法產生。所以蟲不會生長在寒冰或烈火之中,而只生長在潮濕的木頭裡,是因為木頭得到了五行的溫和之氣。溫氣鬱積在中間,導致下寒上熱,所以張仲景的烏梅丸方,會同時使用黃連、黃柏和乾薑、附子,目的是為了清除子氣(火)的上熱,溫暖母氣(水)的下寒。如果只是殺蟲而不去除中下部的濕寒,土就會衰敗,木會枯萎,那麼蛔蟲就會越殺越多。
這種情況應該溫燥水土,使肝木氣機順暢,這樣蛔蟲就會徹底消失。醫書上那些殺蟲的藥方,大多都沒有效果。
烏苓丸
烏梅(一百枚,用米蒸過,搗成膏狀),人參(二兩),桂枝(二兩),乾薑(二兩),附子(二兩),川椒(二兩,去籽,炒過),當歸(二兩),茯苓(三兩)。
用煉製過的蜂蜜將以上藥材和烏梅膏一起製成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每天兩次。
如果體內蟲積很多,可以加大黃二兩、巴豆霜二錢,使蟲全部排出為佳。
蛔蟲的產生,根本原因是土濕木鬱,治療方法應該以燥濕健脾、疏肝理氣為主。線白蟲病,是因為肝木陷入大腸,肝氣鬱結不能通達,所以肛門會發癢。蟲生長在大腸的位置,從庚金轉化而成,所以顏色是白色的。而木氣下陷的根本原因,總是由於土濕,應該在燥濕健脾、疏肝理氣的基礎上,多用杏仁、橘皮,以疏瀉大腸的滯氣,佐以升麻,來升提手陽明經的下陷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