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三十七、癰疽

青皮當歸湯(李先生方),治便癰。

青皮,防風,當歸,甘草梢

空心煎服。

桃仁承氣湯(張先生方),治便癰。

驗便毒方,葫蘆巴末服,川楝灰亦好。

附骨疽方,青皮,黃柏,桂枝(冬加),黃芩(夏加),牛膝(虛加),甘草,薑汁,麻黃(發不動加)

又防風通聖,去硝黃,入生犀角、浮萍末,治骨疽。

癭狀多著肩背。如堅硬不可移,名石癭;皮色不變,名肉癭。如筋脈露結,名筋癭;赤脈交錯,名血癭;隨憂愁消長,名氣癭。

瘤狀隨氣凝結,有骨、筋、肉、膿、血之瘤。

白話文:

青皮當歸湯(李先生的藥方),治療生在肛門附近的癰瘡。

藥方組成:青皮、防風、當歸、甘草末梢。

空腹時煎煮後服用。

桃仁承氣湯(張先生的藥方),治療生在肛門附近的癰瘡。

驗便毒方:服用葫蘆巴粉末,或者川楝樹燒成的灰也有效。

附骨疽方:青皮、黃柏、桂枝(冬天加)、黃芩(夏天加)、牛膝(體虛加)、甘草、薑汁、麻黃(如果無法發汗就加)。

另外,用防風通聖散,去掉芒硝和黃芩,加入生犀角和浮萍粉末,可以治療骨疽。

癭的形狀大多長在肩背部。如果堅硬不能移動,叫做石癭;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叫做肉癭;如果筋脈像打結一樣顯露出來,叫做筋癭;如果紅色血管交錯分布,叫做血癭;如果隨著心情憂愁而時大時小,叫做氣癭。

瘤的形狀是隨著氣的凝結而成,有骨瘤、筋瘤、肉瘤、膿瘤和血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