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三十一消渴

【脈】,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脈軟散者,氣血虛。脈洪大者,陽余陰虧。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氣虧;遲為勞,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為風,數消穀。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實堅大者死。細浮短者死。

【因證】,膏粱甘肥之變,則陽脈盛矣。陽脈太甚,則陰氣不得營也。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熱也。

夫因則火一也,病則有上、中、下三也。蓋心火盛於上,為膈膜之消。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參湯主之。

火盛於中,為腸胃之消。病則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論云: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等治之。

火盛於下,為腎消。病則煩躁,小便濁,淋如膏油之狀。論云:焦煩水易虧者是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治法】,熱淫所勝,治以甘苦,甘以瀉之。熱則傷氣,氣傷無潤,則折熱補氣,非甘寒不治。

李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丹,生血為主,總治三消。

黃連,花粉,人乳,地黃汁,藕汁

上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下。

參膏湯,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六錢),甘草(三錢五分)

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順氣散,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藥(一錢)

茴香散,治腎消,小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

上為末,酒下二錢,食前服。

珍珠丸,治白淫滑泄,思想無窮,所願不得之證。

黃柏(一斤,燒),真蛤粉(一斤)

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補腎。

又方,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乳

生津甘露飲,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經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為末,舐之)

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

太陽渴,脈浮無汗,五苓、滑石類;陽明渴,脈長有汗,白虎、涼膈等;少陽渴,脈弦而嘔,小柴胡加栝蔞;太陰渴,脈細不欲飲,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而自利者,豬苓、三黃湯;厥陰渴,脈微引水,少與之。

神芎丸,已下出張。

黃連(入心),牽牛(逐火),滑石(入腎),大黃(逐火),黃芩(入肺),薄荷(散熱)

白話文:

【脈象】

如果心脈滑動,表示陽氣過盛導致口渴。心脈微弱細小,表示體內虛弱,容易消瘦。脈象軟而散,表示氣血虛弱。脈象洪大,表示陽氣過剩而陰液虧損。寸口脈浮而遲緩,浮代表虛弱,是衛氣虧損;遲緩代表勞累,是營氣耗竭。趺陽脈浮而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消化過快。消瘦且脈象實大,病程較久但可治療;脈象細小、堅硬且急促,病程較久則難以治療。脈象數大,表示病情好轉;脈象實堅大,表示病情危重。脈象細、浮、短,表示病情危險。

【病因和證狀】

長期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體內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會使陰液無法滋養身體。體內津液不足,無法潤澤身體,都是因為燥熱所引起的疾病。

《黃帝內經》說:兩個陽氣相結,就會形成消渴病。這裡說的「二陽」,指的是陽明經。手陽明經主管津液,如果生病出現消渴,就會口乾舌燥,這是因為津液不足。足陽明經主管血液。體內有熱就會容易餓,這是因為血液中有潛藏的火熱,導致血液不足。這些都是因為津液和血液不足而產生熱的緣故。

病因都是體內有火熱,但病症有上、中、下三種。心火過盛在上方,就會形成膈膜部位的消渴。患者會舌頭紅裂,口渴難耐,不停飲水。《黃帝內經》說:心臟的熱傳到肺,就會形成膈消,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火熱過盛在中間,就會形成腸胃的消渴。患者會食慾大增但身體消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燥,小便頻繁。《黃帝內經》說:病情發展到極致就會形成消中,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三黃湯等來治療。

火熱過盛在下方,就會形成腎臟的消渴。患者會煩躁不安,小便渾濁,像膏油一樣。古書說:焦慮煩躁、水分容易虧損,就是這個病。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治療方法】

體內熱邪過盛,可以用甘味和苦味的藥物來治療,甘味藥物可以瀉火。熱邪會損傷氣,氣虛無法潤澤身體,因此要清熱補氣,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

李氏主張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傳丹方】

這個丹方以生血為主,可以治療三種消渴病。

藥材包括:黃連、花粉、人乳、地黃汁、藕汁。

將以上藥材用蜂蜜熬成膏狀,慢慢含在舌下,再用白開水送服。

【參膏湯】

治療膈消,上焦口渴,但不想多喝水。

藥材包括: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六錢)、甘草(三錢五分)。

用水煎服。或者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寒水石效果更好。

【順氣散】

治療消中,食慾旺盛,小便赤黃。

藥材包括: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藥(一錢)。

【茴香散】

治療腎消,小便像油一樣。

藥材包括:茴香、苦楝(炒)、五味子。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錢,飯前服用。

【珍珠丸】

治療男子遺精滑洩,胡思亂想,慾望無法滿足的症狀。

藥材包括:黃柏(一斤,燒)、真蛤粉(一斤)。

用水做成藥丸,空腹用酒送服。黃柏能降火,蛤粉味鹹能補腎。

【又一方】

藥材包括: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乳。

【生津甘露飲】

這個方子在李氏的書中有記載。

藥材包括:石膏、甘草(滋養水的源頭)、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治療經期問題)、木香、藿香(反佐以加強療效)、桔梗(磨成粉,含在口中)。

【酒煮黃連丸】

治療中暑引起的口渴。

太陽經的口渴,脈象浮而無汗,可以用五苓散、滑石等藥物;陽明經的口渴,脈象長而有汗,可以用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少陽經的口渴,脈弦且有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栝蔞;太陰經的口渴,脈象細而不想喝水,也沒有飲水慾望;少陰經的口渴,脈沉且有腹瀉,可以用豬苓湯、三黃湯;厥陰經的口渴,脈象微弱,飲水後稍微緩解,要少量給予飲水。

【神芎丸】

這個方子在張氏的書中有記載。

藥材包括:黃連(入心)、牽牛子(驅逐火邪)、滑石(入腎)、大黃(驅逐火邪)、黃芩(入肺)、薄荷(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