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二十八、宿食留飲
(附痰飲)
【脈】,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痰。寸口脈緊如轉索,左右無常者,有宿食。脈滑而數者,實也,有宿食,當下之。脈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食、留飲,宜下之。脈短疾而滑者,酒病。脈浮細而滑者,傷飲。
【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復加之,則胃化遲難,故宿食、留飲。飲,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咳滿水泄,重而為蓄積。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飽,筋脈橫解,腸澼為重,或嘔或吐或下利。
【證治】,《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則痛不能食,有熱物則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凜發熱如瘧狀。小腹有宿食,當暮發熱,明旦復止。
《三因》云:有飲在中脘則嘈,有宿食則吞酸。
李論,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則不消,傷其太陰,填塞悶亂,兀兀欲吐。甚則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熱輕重。如初得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輕則內消,縮砂、炒曲等是也。重則除下,承氣湯是也。寒則溫之,半夏、乾薑、三稜、莪朮是也。熱則寒之,大黃、黃連、積實、麥芽是也。飲則下行,或大飲而氣逆,或寒冷而傷肺。病則喘咳痰涎、水腫。輕則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半夏、朮、枳殼之類是也。重則為蓄枳、為滿者,三花、神祐是也。
張論,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過,以致中脘停留,脹閉痞膈,醋心,宜木香導飲丸主之。貧者,乃動作過勞,飲食粗,酒食傷之,以致身腹滿悶,時吐酸水,宜進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證同太陰傷寒,止脈沉,可與導飲丸治之。
又論,留飲,蓄水而已,雖有四、有五之說,止一證也。夫鬱憤而不伸,則肝氣乘脾之氣而不流,亦為留飲。肝主慮,久不決,則氣不行。脾主思,久則脾結,亦為留飲。因飲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為留飲。飲酒過多,胞經不及滲泄,亦為留飲。渴飲冷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
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滿,燥久而成痰,左脅同肥氣,右脅同息賁,上入肺則嗽,下入大腸則瀉,入腎則湧,在太陽為支飲,皆內氣逆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在下者,股膝腫滿;在中者,支飲痞膈痰逆;在陽不去,久而滯氣;在陰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導水、禹功,調以五苓、葶藶、椒目,逐水為全矣。
有傷西瓜,冷水、羊乳寒濕之物,宜白朮(二錢)、川烏(五分)、防風(一錢)、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
傷羊肉面濕熱之物,宜白朮、黃芩、黃連(各七錢)、大黃(二錢)、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實;腹痛,白芍藥(一錢);腹脹,厚朴;胸中不利,枳殼;胸中寒,陳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蒼朮;體肢沉重,蒼朮。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
白話文:
二十八、宿食留飲
(包含痰飲)
【脈象】 寸口脈浮而且大,按下去反而感覺澀,尺脈也微弱而澀,這表示有食物積滯形成的痰。寸口脈像轉動的繩索一樣緊繃,左右脈象不固定,這表示有積存的食物。脈象滑而數,是實證,有積存的食物,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浮而滑,表示有宿食;如果拉肚子且不想吃東西,也是宿食的表現。脈象沉,病症像傷寒,是宿食和停滯的飲水,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短促、急速且滑,是飲酒過度引起的病。脈象浮細而滑,是受到飲水過多引起的傷害。
【病因】 飲食過量,超過了腸胃的負荷,就會損傷腸胃。如果持續過量飲食,會導致胃的消化功能變差,因此產生宿食和停滯的飲水。所謂的「飲」,指的是水,屬於無形之氣。如果飲水過多就會導致氣逆,形體受寒飲冷會傷害肺。發病後會出現咳嗽、胸悶、腹瀉,嚴重的話會形成積聚。所謂的「食」,指的是食物,屬於有形的血。如果吃得過飽,會導致筋脈鬆弛,腸道阻塞,嚴重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
【證狀和治療】 《千金方》說,胃裡有積癖,如果吃了冷食就會疼痛難以進食,如果吃了熱食則想吃。如果大腹有積存的食物,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冷發熱症狀。如果小腹有積存的食物,會在傍晚發熱,到第二天早上停止。《三因方》說:如果有停滯的飲水在中焦,會感到嘈雜,如果有宿食,就會感到吞酸。
李氏的觀點:脾胃(戊己)的火衰弱,不能消化食物,吃東西就會不消化,損傷太陰脾經,導致胸悶、煩躁、想吐。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胃劇痛,影響到血液。治療上應該根據寒熱輕重來區分。如果剛發病,上部有脈象,下部無脈象,這個人應該嘔吐,如果不吐就會有生命危險,適合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病情較輕,可以用內消的方法,像是縮砂、炒麥芽等藥物。如果病情嚴重,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像是承氣湯。如果是寒證,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像是半夏、乾薑、三稜、莪朮等。如果是熱證,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像是大黃、黃連、枳實、麥芽等。如果是停滯的飲水,就應該用利水的方法,可能是大量飲水導致氣逆,也可能是受寒傷肺。發病後會出現喘咳痰多、水腫等症狀。如果病情較輕,可以用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使身體上下都能排出濕氣,像是解醒湯、五苓散、半夏、白朮、枳殼等藥物。如果病情嚴重,出現蓄積或腹脹,就應該用三花、神祐等藥物。
張氏的觀點:飲食不消化,應該根據病人的貧富來分別治療。富人多因吃太過油膩,導致中焦停滯,引起腹脹、胸悶、反酸,適合用木香導飲丸來治療。窮人多因勞累過度,飲食粗糙,或飲酒過量,導致身體腹部脹悶,時常吐酸水,適合用進食丸來治療。
還有一些病情較重的,症狀和太陰傷寒相似,只是脈象是沉的,可以用導飲丸來治療。
另一個觀點認為,留飲只是體內積存了水液,雖然有四飲、五飲等說法,其實都是同一個病症。如果長期鬱悶不舒,肝氣就會侵犯脾胃,導致氣機不暢,也會形成留飲。肝主思慮,長期思慮不決,就會導致氣機不暢。脾主思,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導致脾氣鬱結,也會形成留飲。如果因脾胃虛弱,無法將水分輸布全身,也會導致留飲。飲酒過多,導致膀胱無法及時排出水液,也會形成留飲。如果因口渴喝過多冷水,貪圖一時的涼快,又缺乏運動,也會形成留飲。
水屬於陰性物質。如果水積存在體內就會產生濕氣,如果酒積存在體內就會脹滿,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痰。積存在左脅會導致肥氣,積存在右脅會導致息賁,積存在肺會導致咳嗽,積存在大腸會導致腹瀉,積存在腎會導致水腫,在太陽經則會導致支飲,這些都是由於體內氣機逆亂所致。因此,如果濕氣在上部,會出現眼睛發黃、臉部浮腫;如果濕氣在下部,會出現腿部腫脹;如果濕氣在中部,會出現支飲、胸悶、痰多等症狀。濕氣在陽經,時間久了會導致氣滯;濕氣在陰經,時間久了會形成實質性的積聚。應該用導水、禹功等方法來治療,用五苓散、葶藶子、椒目等藥物來調養,這樣才能完全排除體內積存的水液。
如果因吃了西瓜、冷水、羊乳等寒濕的食物,可以用白朮(二錢)、川烏(五分)、防風(一錢)、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因吃了羊肉、麵食等濕熱的食物,可以用白朮、黃芩、黃連(各七錢)、大黃(二錢)、甘草(炙,五分)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感到心下痞悶,可以加枳實;如果腹痛,可以加白芍藥(一錢);如果腹脹,可以加厚朴;如果胸中不適,可以加枳殼;如果胸中寒冷,可以加陳皮;如果口渴,可以加白茯苓;如果腹部狹窄,可以加蒼朮;如果身體肢體沉重,可以加蒼朮。總的來說,如果因吃了寒冷食物而導致疾病,應該用巴豆作為主要藥物;如果因吃了熱性食物而導致疾病,應該用大黃作為主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