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發黃醫案

吳靜山(敬權)孝廉令正錢夫人,時邪後遂發黃腫,日嗜干茶無度,蘇太諸醫,皆用氣血並補,久而不愈。延余診之。脈兩手俱洪數之甚,詢得腹中攻痛無常,夜則身熱如烙,此由陰液不充,瘀滯干黏所致。宿血不去,則肢體浮腫。新血不生,則肌肉消瘦。一切補脾剛藥,未可施於此證。

考仲景治黃,有豬膏發煎潤燥之法,爰仿其義,專用滋潤之品,調養腎肝而愈。

前營遊擊溫公(大勇)夏月自浦口來松,途中冒暑,到署後請醫調治,初用清暑利濕不效,改用參朮歸地,轉增脘痛。自後朝暮更醫,僉言誤補留邪,治難有效。遂延余診。余見其身面發黃,總是胃腑結聚不行所致,用連理湯辛開苦降法,授方不服,遂就診於青浦醫家,方用茵陳五苓散等,服之亦不效。遂以絕證為辭,歸至署中,計無復出,始委命以聽余焉。

予仍用前法,服參些少,是夜即得安寢,改用理中湯調理半月而愈。後以禮貌之衰,堅辭不往,升金山參將後,重發舊恙,遂成不治之證矣。

白話文:

[黃疸病例]

吳靜山(敬權)的賢妻錢夫人,在感染時疫之後,隨即出現黃疸與水腫的症狀。她每天對乾茶的渴求無止境,蘇太等多位醫生均採用補益氣血的療法,然而病情持續未見好轉。我被邀請來為她診治。

她的脈象雙手都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洪數,進一步詢問得知她腹部疼痛不定時發生,夜晚時身體熱度高得像烙鐵般,這是由於體內陰液不足,導致瘀血和乾澀黏滯的情況。若舊血不排出,肢體會浮腫;新血無法生成,肌肉則會漸漸消瘦。所有強烈的補脾藥物,對於這種情況來說都不適宜使用。

根據張仲景治療黃疸的方法,其中有一種利用豬脂發煎來潤澤燥熱的方式,我參考這個原理,專門選用滋潤的藥材,調理腎臟和肝臟,最終病情得以痊癒。

前營遊擊溫公(大勇),在夏季從浦口來到松江,途中遭受酷熱,到達目的地後便尋醫治療。起初使用清暑利濕的藥物,但效果不佳,轉而使用人參、白朮、當歸、熟地等補藥,結果反而增加了胸脘部位的疼痛。自此,他早晚更換醫生,眾多醫生一致認為是因錯誤的補藥留下邪氣,使得治療難以見效。最後,他邀請我為他診斷。

我見他身體與臉部呈現黃疸,總體上是由於胃腑的淤積無法順利排出所導致。我建議使用連理湯,以辛辣開胃、苦降的療法,但他並未接受我的處方,轉而向青浦的醫生求診,醫生使用茵陳五苓散等藥方,服用後也沒有任何改善。最終,醫生以病情無法治療為由拒絕繼續治療,他回到住處,無計可施,最後決定將生命交託於我手中。

我依然採用先前的療法,只讓他服用少量的人參,當晚他的睡眠就得到了改善。接著,我改用理中湯進行調理,經過半個月後,病情完全康復。然而,由於後來他對我的態度逐漸冷淡,我堅決不再前往。他晉升為金山參將後,舊疾再次復發,最終演變成無法治癒的病症。

2. 濁證醫案

濁證濕滯為多,而亦有宜於溫固者。上海徐德音濁下如涕,醫不辨其為精濁,概以利濕之法治之,久不見效。漸至食則易飢,心火上亢,腎水下趨,形消腰折,寒熱頻頻,督脈陽維交病。余謂此係精濁。非便濁也。用鹿角菟絲骨脂等溫補下焦,兼服威喜丸而愈。

提憲稿房陳壽昌病濁,醫者疑其腎陰虧損而致此疾,早投補腎藥,少腹脹痛欲死。余用左金清火,合雄鼠糞湯攻濁而愈。

白話文:

在處理濁證的情況下,大多是由於濕氣滯留所導致,但也有情況是需要使用溫補固本的方式來治療。像是上海的徐德音,他的排泄物像鼻涕一樣渾濁,醫生未能辨認出這是精濁而非一般的濕濁,於是統一用利濕的藥方來治療,但長時間下來並無顯著療效。病情漸漸惡化到吃東西就容易感到飢餓,心臟的火氣上升,腎臟的水分下降,身體消瘦腰部彎曲,寒熱交替頻繁,督脈和陽維兩條經絡都受到影響。我認為這應該是精濁,不是普通的濕濁。於是採用鹿角、菟絲子、骨脂等溫補的藥材來調理下焦,同時配以威喜丸服用,病情終於得到改善。

另外,提憲稿房的陳壽昌也患有濁證,醫生懷疑他是因為腎臟陰虛才導致這種疾病,所以早上讓他服用補腎的藥物,結果造成他小腹劇烈疼痛,痛到快要死去。我使用左金來清熱降火,配合雄鼠糞湯來清除濁氣,最後病情得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