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古今方補註
白虎加桂枝湯(仲景方)
溫癉二瘧,但熱不寒,治須清降,桂枝調和營衛,《金匱》用於白虎湯中,引領熱邪仍從外泄,用之恰當,二進必愈。然此乃邪發於手太陰肺經,故可頃刻致和而瘧已。若熱氣深伏,陰虛內熱而病涉足少陰,又當參鱉甲首烏養陰之例。
蒼朮白虎湯
濕溫之症,暑濕相搏,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其症頭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若視為虛寒而投以溫補,誤之甚矣。白虎湯為治暑熱之正劑,加蒼朮以治其濕,暑濕兼治,尤為要方。然恐寒降太過,許叔微治王彥龍,先用人參白虎,繼用蒼朮白虎,是兼顧其中氣也。
玉女煎(景岳方)
陽明少陰二經,皆是津液所關。陽明實則火熾而津液涸,少陰虛則水虧而津液亦涸。考兩經合治之方,仲景豬苓湯,養陰而兼利水。景岳玉女煎,養陰而兼清火。蓋白虎湯治陽明而不及少陰,六味地黃湯治少陰而不及陽明。是方石膏清胃,佐知母以泄肺氣,實則瀉其子也。熟地滋腎,佐麥冬以清治節,虛則補其母也。
牛膝入絡通經,能交和中下,尤為八陣中最上之方。
追瘧飲,體瘧飲,何人飲(並景岳方)
三方並用制首烏當歸,以瘧邪既久,無不傷及營血也。追瘧飲用於氣血未甚大衰之候,而少陽半表之邪,尚滯於經,故用柴胡半夏陳皮青皮甘草以和之。休瘧飲用於汗散既多,意專固其元氣,故加人參炒白朮炙草以補之,不特止瘧,且為善後計也。何人飲則於補虛之中,又兼去寒,故加人參以補中,邪用陳皮以和中,生薑以溫中也。
三方並用陰陽水煎,露一宿,次早清晨服。
柴芩煎(景岳方)
此方治表邪未解,內外皆熱,暑瘧煩渴,協熱下利,水蓄髮黃等證。柴胡散表邪,黃芩梔子清裡熱,枳殼快氣以調和表裡,澤瀉木通滲濕以通利三焦。凡喜冷氣壯,脈象滑數者,並宜用之。如瘧痢並行,鮮血純血者,加白芍甘草。濕勝氣陷者,加防風。若營虛不能作汗者,又當參合歸柴煎之例,而加當歸炙草矣。
清燥湯(東垣方)
燥與濕相反,此方多用去濕之品,而特以清燥名者,蓋取清肅肺金之義。肺為辛金主氣,大腸為庚金主津,今為濕熱之邪所困,則腎水生化之源絕,而痿躄喘渴之症作。是方用人參(三分)、黃耆(錢半)、茯苓(三分)、白朮(一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甘草(二分)補土以生金,麥冬(二分)、五味子(九粒)保金而生水,黃連(一分)、黃柏(二分)、當歸(二分)、生地(二分)瀉火滋陰,豬苓(二分)、澤瀉(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升清降濁,使治節有權,則水出高源而諸症自愈。是方重在濕熱,故不用潤劑,與喻氏清燥救肺,各成一格也。
白話文:
白虎加桂枝湯(張仲景方)
治療溫病和兩種瘧疾,症狀是只有發熱沒有寒冷,治療原則是清熱降火。桂枝可以調和身體的營衛之氣,這方子在《金匱要略》中是加在白虎湯裡,引導熱邪從體表排出。用得恰當的話,吃兩次就會痊癒。這種情況是因為病邪發於手太陰肺經,所以可以很快調和而治好瘧疾。如果熱氣深入體內,陰虛內熱導致病邪侵犯足少陰腎經,就要參考鱉甲、何首烏這些養陰的藥物來治療。
蒼朮白虎湯
濕溫這種病症,是暑氣和濕氣互相結合,脈象呈現陽濡而弱,陰細而急,症狀是頭頸部容易出汗,兩腳冰冷,還會說胡話。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虛寒來用溫補的藥物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白虎湯是治療暑熱的正宗藥方,加上蒼朮來治療濕邪,暑濕同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方子。但又怕藥性過於寒涼,像許叔微治療王彥龍,先用人參白虎湯,接著用蒼朮白虎湯,這是兼顧了體內的中氣。
玉女煎(張景岳方)
陽明經和少陰經,都與身體的津液有關。陽明經實熱時,會導致火氣旺盛而津液枯竭;少陰經虛弱時,也會因為水液不足而導致津液枯竭。觀察這兩經合併治療的方子,張仲景的豬苓湯,是養陰並兼有利水的作用。張景岳的玉女煎,是養陰並兼有清熱的作用。白虎湯治療陽明經的疾病,但無法兼顧到少陰經;六味地黃湯治療少陰經的疾病,但無法兼顧到陽明經。玉女煎用石膏清胃熱,加上知母來宣洩肺氣,這是一種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用熟地滋補腎陰,加上麥冬來清治節,這是一種虛則補其母的治療方法。牛膝可以入絡通經,能協調身體的中下焦,是所有藥方中效果最好的方子。
追瘧飲、休瘧飲、何人飲(張景岳方)
這三個方子都用了制首烏和當歸,因為瘧疾時間久了,都會傷及體內的營血。追瘧飲用於氣血還沒有嚴重衰弱的時候,而且少陽經的病邪還停留在經絡,所以用柴胡、半夏、陳皮、青皮、甘草來調和。休瘧飲用於汗出太多,所以專注於固護元氣,因此加上人參、炒白朮、炙甘草來補氣,不僅僅是止瘧,而且為痊癒後做好準備。何人飲在補虛的同時,還兼顧了祛寒,所以加人參來補中,用陳皮來調和中焦,生薑來溫暖中焦。這三個方子都用陰陽水煎煮,放置一晚,第二天清晨空腹服用。
柴芩煎(張景岳方)
這個方子治療表邪還沒解除,體內體外都有熱,患上暑瘧會煩躁口渴,還可能出現腹瀉,以及水液停留在體內導致發黃等症狀。柴胡可以疏散表邪,黃芩、梔子可以清除內熱,枳殼可以理氣,調和表裡,澤瀉、木通可以滲濕,通利三焦。凡是喜歡涼快、體格強壯、脈象滑數的人,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出現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排出鮮血或純血,可以加上白芍和甘草。如果是濕氣太盛,導致氣機下陷,可以加上防風。如果因為營血虛弱不能出汗,就要參考歸柴煎的配方,加上當歸和炙甘草。
清燥湯(李東垣方)
燥和濕是相反的,這個方子用了許多去除濕氣的藥物,卻特別以「清燥」命名,是為了取「清肅肺金」的意義。肺屬於辛金,主管氣,大腸屬於庚金,主管津液,現在因為被濕熱的病邪困住,導致腎水生化的源頭斷絕,就會出現痿軟、喘息、口渴等症狀。這個方子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蒼朮、陳皮、甘草,來補土生金;用麥冬、五味子來保護金,並產生水液;用黃連、黃柏、當歸、生地來瀉火滋陰;用豬苓、澤瀉、升麻、柴胡來升清降濁,使身體的氣機恢復正常,水液就能順利產生,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這個方子重點在於濕熱,所以不用滋潤的藥物,與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各自有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