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霖

《羊毛瘟證論》~ 羊毛溫證論 (10)

回本書目錄

羊毛溫證論 (10)

1. 伏邪窮源論

婦人產後昏厥,腹痛阻脹,浮腫紫色者死。

婦女熱入血室,暴下不止,神昏狂躁,喘阻舌強,不食者死。

嬰兒病昏厥,直視脹阻,喘悶效嗆,不食浮腫,紫亮口鼻出血者死。

毛毒閉悶,痘痧不出者死。萬事由於前定,災殃測理,分明治法,求源細參靈典。內有針砭,用其補泄,倘能俞穴處准,即得臟腑氣至。夫針自上古傳有九數,其形各別。九者以按天地人身,四時陰陽,九宮之謂。至於病有浮沈,刺有淺深,經絡血脈,補瀉得宜,各盡其妙。

經云: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如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有所主也。

今見羊毛溫證,常用九針。內第一針開皮,七針刺俞。其針處在胃之上脘,胃之下脘,又胃俞左右皆刺。其俞在背心自上數下第十二椎骨節兩旁,此四處有點亦或無點。按此四處施治,先用毫針刺此四處,再用鑱開皮,無血拔出,羊毛有血即止。余欣然明白,有是證暗合是法。但針砭流傳已久,偶中一二,未能十全,所以未通行也。

至於天地之間運化無窮,時逢有疾,其治不謀而合,此天地之機合乎道也。夫醫教自黃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餘年,自仰景之後千有餘歲。其未可見者眾矣,其往可稽者灼然。若不知年之所加,氣之轉運,病之虛實,治之補泄,不可以為醫矣。謹述圖翼於下。

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半寸漸銳之,長一寸六分。

尖如蚊蟲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

白話文:

婦女產後昏迷,腹痛、脹氣、浮腫且皮膚呈紫色,這是死亡的徵兆。

婦女因熱邪侵入血室,導致大量出血不止,神智昏亂、狂躁不安,呼吸急促、喘不過氣、舌頭僵硬,並且無法進食,這是死亡的徵兆。

嬰兒生病昏迷,眼睛直視、腹部脹氣、呼吸困難、咳嗽嗆到、無法進食、全身浮腫,皮膚呈紫色且口鼻出血,這是死亡的徵兆。

感染毛毒導致閉塞不通,痘疹無法順利發出,這是死亡的徵兆。 萬事皆有定數,災禍的發生也遵循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分清病症,制定治療方法,並仔細研究經典醫書,追溯病因。治療方法包括針灸,要懂得運用補瀉的原則,如果能夠準確找到穴位,就能夠使臟腑之氣通暢。針灸術從上古傳承至今,有九種不同的針法,形狀各異。這九種針法分別對應天地人身、四季陰陽、九宮的原理。病症有表淺和深層之分,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之別,要根據經絡血脈的情況,運用補瀉之法,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

經書上說:天為一,地為二,人為三,四季為四,五音為五,六律為六,七星為七,八風為八,人的形體也應該與之對應。例如人的皮膚對應天,肌肉對應地,脈搏對應人,筋對應四季,聲音對應五音,陰陽之氣相合對應六律,牙齒和面目對應七星,呼吸對應八風,人體的九竅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對應九州。因此,第一針刺皮膚,第二針刺肌肉,第三針刺脈搏,第四針刺筋,第五針刺骨,第六針調節陰陽,第七針補益精氣,第八針祛除風邪,第九針疏通九竅,調和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的氣,這就是所謂的有所主治。

現在看到羊毛瘟的病症,經常使用九針療法。其中,第一針是開啟皮膚,另外七針則刺在俞穴上。這些穴位位於胃的上脘、下脘,以及背部的胃俞穴左右兩側。胃俞穴在背部中心,從上往下數第十二椎骨兩旁,這四個部位可能有點狀或沒有點狀。按照這四處進行治療,先用毫針刺入這四處,再用鑱針劃開皮膚,如果沒有出血就拔出,如果羊毛瘟的病症有出血就停止。我很高興能夠明白,這種病症暗合這種治療方法。但針灸流傳已久,偶爾能命中一二,無法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所以還沒有廣泛推廣。

天地之間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當遇到疾病時,治療方法有時會不謀而合,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符合自然的道理。醫學的教導從黃帝之後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從仰景之後也有一千多年了。其中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但過去的經驗是可以考證的。如果不知道年月的變化、氣的轉運、病情的虛實、治療的補瀉,就不能稱之為醫生。下面謹慎地描述針的形狀和作用。

其中一種針頭大末端尖銳,參考了巾針的形狀,末端去除半寸,漸漸變尖,長度為一寸六分。

另一種針尖像蚊蟲的口器,參考了毫毛的形狀,長度為一寸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