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辨虛寒腹滿第十八

臟寒生滿出內經 病脈遲緩兮,或沉緊,可虛大兮,按無力,腹滿時減,又甚不欲食兮,食即嘔,或泄瀉,惡寒兮,而渴喜熱飲。薑桂香砂溫散之,不應再加參朮耆。

白話文:

[辨別虛寒型腹部脹滿第十八]

因臟腑受寒導致腹部脹滿,此理論出自《黃帝內經》。患者脈象呈現遲緩或沉緊的特徵,脈搏雖大但按下去卻感覺無力。腹部脹滿的情況時好時壞,且嚴重影響食慾,吃東西後容易出現嘔吐,或者有拉肚子的現象。患者畏寒,但同時又有口渴想喝熱水的表現。

在治療上,可以使用薑、肉桂、木香和砂仁等溫性藥材來溫暖散寒,若病情沒有改善,再考慮加入人參、白朮和黃耆等補益藥材來增強體質。

2. 辨實熱腹滿第十九

脈沉而實主腦;兮或滑與長兼腹滿證據;不減兮減亦不足言二句出金匱;大便雖解而不暢兮或得解而少寬,滿腹硬痛不可按兮,無吐暈等虛症之相參,此宜枳樸以消之,甚則加大黃參其間。

白話文:

【辨實熱腹滿第十九】

脈象如果呈現沉而實的情況,這通常是實熱在內的表現;若脈象還伴隨著滑或者長,且有腹部脹滿的現象,這些都是實熱導致腹部脹滿的證據。即使病狀看似有所緩解,但實際上仍舊存在,這種情況在《金匱要略》中有相關描述。即便大便已經排出,但排便並非完全順暢,或者排便後腹部僅得到些許舒緩,腹部依然堅硬疼痛,無法正常按壓,且沒有出現嘔吐、頭暈等虛弱症狀的併發。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枳實和厚樸來進行治療,以幫助消化,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大黃,配合使用。

3. 辨虛寒不大便第二十

大便不通群呼熱,不知寒凝亦斂結,腹不滿兮不渴穎案;白滑胎兮弦緊脈定案;上屬虛寒,無浪攻,照常飲食切不可飢;且從容遲之一二十日後,溫補足時,氣自通。

白話文:

[區別虛寒導致的大便不通為第二十項討論]

大家通常認為大便不順暢是因為體內過熱,卻忽略了體寒也可能導致排便困難。患者腹部並未有脹滿感,也不感到口渴。從脈象來看,患者的脈象呈現白滑而緊繃的狀態。綜合以上症狀,可判斷此為上屬虛寒的問題,治療時不可隨意使用瀉藥,應維持正常的飲食習慣,切記不可讓自己挨餓。

在接下來的一二十天內,應採用溫補的方式進行調理,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氣血自然會順暢,大便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4. 辨實熱不大便第二十一

脈數有力,長滑,甚煩渴,腹滿,按之硬,或潮熱,食即脹,時有濁氣從後並此為胃熱宜下之。`凡服下藥燥糞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再當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仍不通者,此腸胃枯澀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一有虛症須綱審。大約實症一下即愈,一有虛症便須細審,即必當下者亦中用涼隔以微利之,解毒以和之,陶氏黃龍湯以補而下之。``陶節庵黃龍湯即大承氣湯加參、歸、草、桔、薑、棗。`

白話文:

[辨別實熱型便祕第二十一]

脈搏強勁快速且滑順,非常口渴,腹部飽脹,觸摸起來很硬,或是有陣發性的高熱,吃東西後馬上感到脹氣,偶爾會有濁氣從肛門排出,這些都是胃部過熱的徵狀,適合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服用瀉藥後,如果乾燥的大便排出,接著又出現水瀉的情況,這表示病狀已經緩解。但是,如果服用瀉藥後只排出了清水一兩次,並沒有看到乾燥的大便,且腹部脹滿的感覺依然存在,這說明病狀尚未緩解,需要再次使用瀉下療法。然而,如果服用瀉藥兩三次後,還是無法通便,這可能是腸胃內壁乾燥,應該使用更強烈的瀉下方式。如果使用了瀉下方式仍然無法通便,病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一旦發現有虛弱的症狀,必須謹慎評估。基本上,實證型的患者在使用瀉下療法後通常能立即痊癒,但如果出現虛弱的症狀,即使必須使用瀉下療法,也應採用涼性隔離療法,微微促進排便,同時調和身體,或者使用陶氏黃龍湯進行補血與瀉下同步進行。

陶節庵的黃龍湯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添加了人參、當歸、甘草、桔梗、薑、棗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