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五 (9)
卷之五 (9)
1. 十全溫脾湯
治同上
半夏、枳實、橘紅、茯苓、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半夏、枳實、橘皮、茯苓、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甘草
2. 天王補心丹
治同上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酒浸) 人參(五錢) 遠志(去心五錢)
白話文:
天門冬(去掉內芯) 麥門冬(去掉內芯,各 1 兩) 生地黃(2 兩,以酒浸泡) 人參(5 錢) 遠志(去掉內芯,5 錢)
五味子(七錢) 柏子仁(去殼一兩) 酸棗仁(去殼一兩) 玄參(五錢) 丹參(五錢) 當歸(一兩) 茯苓(一兩) 桔梗(五錢)
白話文:
五味子七錢、柏子仁去殼一兩、酸棗仁去殼一兩、玄參五錢、丹參五錢、當歸一兩、茯苓一兩、桔梗五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龍眼大硃砂為衣臨睡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白話文:
把上好的生蜜和丸子製成龍眼大小,用硃砂磨粉當藥衣。在睡覺前,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草熬的湯送服。
3. 養心湯
治思慮傷心,健忘失記
黃耆、茯苓、茯神、半夏曲、當歸、川芎、遠志、肉桂、酸棗仁(去殼)、柏子仁(去殼)、五味子、人參、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黃芪、茯苓、茯苓粉、半夏曲、當歸、川芎、遠志、肉桂、去殼酸棗仁、去殼柏子仁、五味子、人參、甘草
4. 歸脾湯
治同上
白朮、茯苓、茯神、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 **白朮:**一種滋補脾胃的中藥,對消化不良、腹脹有幫助。
- **茯苓:**一種利濕健脾的中藥,對水腫、尿少等症狀有效。
- **茯神:**茯苓的加工品,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
- **黃耆:**一種補氣固表的藥材,對免疫力低下、體虛乏力有幫助。
- **龍眼肉:**一種滋補心脾的中藥,對失眠、健忘有益。
- **酸棗仁:**一種安神助眠的中藥,對心神不寧、失眠有幫助。
- **人參:**一種補氣健脾的名貴中藥,對疲勞、體虛等症狀有幫助。
- **木香:**一種理氣行氣的中藥,對腹脹、噁心等胃腸道不適有幫助。
- **甘草:**一種補脾益氣的中藥,也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5. 定志丸
治同上。
遠志(去心二兩) 人參(三兩) 石菖蒲(二兩) 茯苓(二兩) 硃砂(三錢另研為衣)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米湯送下。
白話文:
遠志(去除果核內的種子,2 兩) 人參(3 兩) 石菖蒲(2 兩) 茯苓(2 兩) 硃砂(3 錢,另研磨成粉末用於包衣)
6. 鎮心養榮湯
治忽然身火心中無主張恍惚不寧
白話文:
治療突然全身發熱、心中無主、精神恍惚不安。
當歸、黃耆、甘草、茯苓、白朮、陳皮、人參、麥門冬、生地黃、半夏、酸棗仁、柏子仁、川芎、芍藥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當歸:**活血補血。
黃耆: 補益脾氣,提升免疫力。
甘草: 調和藥性,補脾益氣。
茯苓: 健脾化濕,利尿。
白朮: 健脾燥濕,補氣。
陳皮: 理氣健胃,化痰。
人參: 大補元氣,強身健體。
麥門冬: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生地黃: 滋陰補血,清熱涼血。
半夏: 化痰止嘔,燥濕。
酸棗仁: 安神定志,養心安神。
柏子仁: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川芎: 活血行氣,止痛。
芍藥: 活血止痛,養血安神。
7. 鎮心丹
黃連、膽星、遠志(去心各三錢)、石菖蒲(一錢)、生甘草(五分)、茯神、茯苓、酸棗仁(去殼各三錢)、生地黃(二錢)、當歸(五錢)
白話文:
- 黃連:3錢
- 膽星草:3錢
- 遠志(去心):3錢
- 石菖蒲:1錢
- 生甘草:5分
- 茯神:3錢
- 茯苓:3錢
- 酸棗仁(去殼):3錢
- 生地黃:2錢
- 當歸:5錢
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食遠燈心湯化下。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和蜜調勻,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用硃砂塗抹表面。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草煎的湯送服。
8. 病源
火炎、鬱熱、水虧
夫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為上焦者,乃心消移熱於肺,熱氣熏胸,中心虛受之,津液乾燥,渴引飲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中消者,乃脾消移熱於胃,因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如泔病。病屬中焦,謂之消中。
白話文:
口渴這種疾病有三個類型: 消渴、消中、消腎。按照上、中、下三焦來分別,屬於上焦的是:心火旺盛蔓延到肺部,熱氣燻烤胸腔,中心部位虛弱內受,津液乾涸,感到口渴喝很多水,小便次數多而量少。這種疾病屬於上焦,稱為消渴。
消中的類型是:脾火旺盛蔓延到胃部,熱氣積聚在中部,脾虛內受,胃中熱蒸,消化不良容易飢餓,食量很大卻長不胖,口渴程度不嚴重,但是喜歡喝冷飲,小便次數多且像泔水一樣。這種疾病屬於中焦,稱為消中。
下消者,是腎消移熱於膀胱,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泄髓冷,飲水自救,水飲不多,隨溺而下,小便多而渴。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之下,又有肢體瘦弱,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大抵三消之病,蓋因肥甘嗜於口,色欲放其情,炙爆無節,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津液乾焦,以致渴病生焉。所謂消渴尚輕,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至於強中則難治矣。
白話文:
下消:腎臟將熱氣傳遞到膀胱,導致膀胱下半身發熱。腎臟虛弱受到影響,腿和膝蓋變得消瘦,骨節痠痛,精液流失,骨髓寒冷。患者會喝水來緩解,但喝水量不多,喝下的水很快就會通過小便排出,小便量多且口渴。此病屬於下焦,稱為消腎。
消腎之後,還會出現肢體消瘦、陽道強盛不配合、精液流失等情況,稱為強中。
總的來說,三消的疾病都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放縱情慾、暴飲暴食而引起的。這些行為導致熱火上升,燻烤臟腑,津液乾枯,從而產生口渴的疾病。其中,消渴的症狀較輕,消中的症狀較重,消腎的症狀又更重,而強中的症狀最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