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感時氣不即發,藏於肌膚腠理之間,至春夏遇觸動而發也。且如傷寒傷風,乃是邪氣自外而入,先表病而里和,故身熱拘急,鼻塞而口不渴也。溫熱之病,乃邪氣自內發,故身熱頭痛,鼻不塞而口渴也。傷寒之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治分三陽三陰,表裡寒熱,審無一毫之差,方可施治。

若溫熱之病,自內而出,不過發攻表中里三者之熱而已。其用藥,必以清涼解毒之劑。或有時行溫疫之邪,參而治之可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冬天受寒邪侵襲,到了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指的是感受時令之氣時沒有立即發病,而是潛藏在皮膚紋理之間,到了春夏之際遇到誘因才發作。

再比如,傷寒和傷風,都是邪氣從體外侵入,一開始是表層病症而體內正常,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肌肉緊繃、鼻塞但不口渴的症狀。而溫熱類的疾病,則是邪氣從體內發出,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頭痛、鼻不塞但口渴的症狀。

傷寒的邪氣是沿著經絡慢慢深入體內,治療時要區分三陽三陰,表裡寒熱,仔細辨別毫釐之差,才能對症下藥。

至於溫熱類的疾病,是從體內往外發散,治療方法不外乎就是清除體表、中、內三層的熱邪。用藥方面,必須採用清涼解毒的藥劑。如果遇到流行性的溫疫,也應該考慮合併治療。

2. 脈法

脈訣云: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熱之病。又云: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散在諸經,各隨其經而取之。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說:陰陽兩種氣都過於旺盛,又再次感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轉變成溫熱性的疾病。還說:把脈時感覺脈象浮在表面且流利,按沉下去則感覺散亂而澀滯。溫熱病的脈象,會分散在身體的各個經絡中,應該隨著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取脈。

3. 治法

一春三月內有人頭痛發熱惡寒身痛拘急口渴者,乃是冬受之邪至春發為溫病,宜先發表藥;十神湯;解表宜用;十味芎蘇散。

一發表後熱不退頭疼口渴者,宜用;清熱解肌湯;升麻葛根湯。

一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疼身痛鼻塞咽痛咳唾稠黏,宜用;柴胡升麻湯。

一溫病四五日不解,發熱惡寒口苦幹嘔脅痛者,宜用;小柴胡湯。

一表未解里症未全,煩躁怫熱內結不得眠而口渴者,宜用;涼膈散。

一夏三月內有人壯熱頭疼身痛口渴者,名曰熱病,先宜發表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一發表後身熱不惡寒頭疼者,宜用;柴胡石膏湯。

一煩熱作渴頭痛自汗飲水者,宜用;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

一發熱口渴大便瀉者,宜用;柴苓湯。

一發熱頭汗出口燥咽乾大便閉者,宜用;大柴胡湯;三乙承氣湯。

一熱病煩渴發熱昏沉譫語下利者,宜用;黃連解毒湯;近效方。

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春天三個月內,如果有人出現頭痛、發燒、怕冷、身體疼痛、肌肉緊繃、口渴等症狀,這是因為冬天受到的邪氣到春天才發作,屬於溫病,應該先用發表的藥物治療,例如十神湯,或者用十味芎蘇散來解表。

如果發汗解表後,發熱沒有消退,而且仍然頭痛口渴,應該用清熱解肌湯或升麻葛根湯。

如果遇到流行性的瘟疫,出現高燒、怕風、頭痛、身體疼痛、鼻塞、咽喉疼痛、咳嗽有濃稠痰液等症狀,應該用柴胡升麻湯。

如果溫病四五天都沒有好轉,出現發熱、怕冷、口苦、噁心、胸脅疼痛等症狀,應該用小柴胡湯。

如果表證還沒解除,裡證也還沒完全顯現,出現煩躁、心煩悶熱、內熱結滯、睡不著、口渴等症狀,應該用涼膈散。

夏天三個月內,如果有人出現高燒、頭痛、身體疼痛、口渴等症狀,這稱為熱病,應該先用發表的藥物治療,例如人參敗毒散或九味羌活湯。

如果發汗解表後,身體發熱但不怕冷,只是頭痛,應該用柴胡石膏湯。

如果出現煩熱口渴、頭痛、自汗、想喝水等症狀,應該用竹葉石膏湯或人參白虎湯。

如果出現發熱、口渴、腹瀉等症狀,應該用柴苓湯。

如果出現發熱、頭部出汗、口乾舌燥、咽喉乾燥、大便不通等症狀,應該用大柴胡湯或三乙承氣湯。

如果熱病出現煩渴、發熱、意識不清、胡言亂語、腹瀉等症狀,應該用黃連解毒湯或使用效果較快的方劑。

如果溫熱病出汗後出現煩渴想喝水,應該用天水散來潤燥;如果小便不通暢,應該用五苓散來利尿;如果大便秘結,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還有其他外證,應該用涼膈散或通聖散,根據症狀來選用,這些都是效果較快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