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形證
經曰風之中人大要有四:一曰偏枯,謂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二曰風痱,謂神志不亂,身無痛處,四肢不舉,一臂不遂。三曰風懿,謂忽然迷僕,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四曰風痹,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身頑肉厚,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
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隆重,是也。
東垣雲: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證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廢不舉,治當宜汗。中臟者多不利九竅,唇緩失音,大便秘結,熱盛涎潮,治當宜下。若中血脈之分,則口眼歪斜,言語謇澀,此邪中於經也。蓋風本為熱,熱盛則風動,宜靜勝其燥,以養陰。血陰既旺,則風熱自潛消矣。乃致有失音悶亂,痰涎壅盛,阻塞咽喉者,治當宜吐。
戴雲:今人有患暴病,猝然仆倒,昏迷涎潮,痰鳴拽鋸證類中風,多致不救。此非外受風邪之中也,由於人之不謹調護,素以肥甘悅其口而熱鬱內生,妄以色欲無度而腎水衰虧,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是水無以降其火也,火載其痰膠住喉膈,遂致不救而為病之暴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邪侵襲人體,主要有四種情況:第一種叫「偏枯」,指的是因為氣血偏虛弱,導致半身不能活動,肌肉消瘦,骨頭之間疼痛。第二種叫「風痱」,指的是神智清醒,身體沒有痛感,但四肢無力,甚至一隻手臂都不能抬起來。第三種叫「風懿」,指的是突然昏倒,口齒不清,喉嚨像被堵住一樣,發出喘氣的聲音。第四種叫「風痹」,指的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造成的痹症,身體麻木僵硬,皮膚肌肉感覺遲鈍,不知道疼痛。風邪偏重,則病邪會到處遊走;寒邪偏重,則會感到疼痛;濕邪偏重,則會感到身體沉重而固定不動。
病邪侵犯到筋,筋脈就會彎曲而不能伸直;侵犯到脈絡,血液就會凝滯而不流通;侵犯到肌肉,肌肉就會失去知覺;侵犯到骨骼,骨頭就會腫脹隆起。這些都是風邪侵犯不同部位的表現。
李東垣說:風邪侵犯到腑,多表現在四肢,有表證,脈浮,怕風怕冷,肌肉拘攣緊繃,麻木沒有感覺,或者肢體癱瘓不能舉起,治療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風邪侵犯到臟,多表現為九竅不通暢,嘴唇鬆弛,聲音沙啞,大便乾硬,熱盛時會流很多口水,治療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風邪侵犯到血脈,就會出現口眼歪斜,說話困難,這是邪氣侵犯到經絡的表現。風邪的本質是熱,熱盛就會導致風動,應該用靜來克制它的燥熱,以此來滋養陰液。血陰充足,風熱自然就會消退。如果出現失音、煩悶、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情況,治療時應該用催吐的方法。
戴人說:現在有些人得了急病,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口水多,喉嚨有痰鳴聲,症狀像中風,很多都沒能救活。這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導致的中風,而是因為自己不注意調養,平時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導致體內鬱積熱邪;又過度沉迷性慾,導致腎陰虧虛;再加上情緒激動,肝火上亢,由於腎水不足,無法制約肝火,導致肝火挾痰上湧,堵住咽喉,才會突然發病而難以救治。
2. 脈法
脈訣曰:中風之脈遲浮者吉,急實大數三魂孤。又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或微而數,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中風脈也。大抵浮遲者吉,急疾者凶。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說:中風的脈象如果是遲緩而帶有浮動感,就是好的現象;如果是急促、有力、巨大、快速,代表三魂孤立無援,情況不妙。
又說:中風的脈象如果是陽脈浮在表面且滑利,陰脈則濡軟而虛弱,或者脈象浮在表面而滑利,或者脈象沉在裡面而滑利,或者脈象微弱而虛,或者脈象微弱而快速,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這些都是中風的脈象。
總體來說,脈象浮動而遲緩的是好的,脈象急促而快速的就是不好的。
3. 治法
一猝然奄忽不知人事,昏憒僵仆,牙關緊急者,先宜用搐鼻通天散吹入鼻中,候牙開灌以稀涎散、生薑汁或蝦汁吐痰,候其甦醒,然後審其脈證的是中風者,方以本門藥治。
一中風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廢不舉,治當汗宜用 小續命湯加減。
一中風不可便用風藥,首先調氣,如用風藥太早,致引風入髓,難於治理,宜用 八味順氣散、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
一中腑外有六經之形證,宜用 羌活愈風湯加減,或小續命湯加減。
一中臟內有便溺之阻滯,宜用 三化湯 或疏風順氣丸。
一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滯,是血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用,舌強不能語,宜養血,筋自榮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宜用 大秦艽湯、秦艽半夏湯。
一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言語者,宜吐,用 瓜蒂散、三聖散。
一左癱右瘓,因氣血虛而痰火流注於經絡也,若血虛則痰流注於左而為左癱,若氣虛則痰流注於右而為右瘓,治左宜養血兼以消痰降火,治右宜補氣兼以清痰化郁,養血宜四物湯為主,補氣宜四君子湯為主。
一中風不語,因痰邪塞於心肺二經上入機關也,宜用 資壽解語湯,或用竹瀝湯加石菖蒲。
一舌強不能轉利,言語不清,舌本強硬或麻,宜用 解語豁痰湯、轉舌膏、正舌散。
一人初覺手足指無故麻木,或不仁,或手足無力,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作,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必須預先服藥以防風患,宜用 愈風湯、天麻丸、秦艽半夏湯、八風散。
一口眼歪斜,多因忿怒、憂思、郁折傷肝,忽然而發,不可便作風治,先宜平肝理氣,用 牽正散合二陳湯,或火麻丸、芎藭散。
一風痰病多是火熱盛,風本屬陽,熱盛則風動,不可多用熱燥之藥。
一中風痰厥,喉中作聲,狀如拽鋸,速用鵝翎蘸桐油入喉中探吐,如痰得出可治,痰在咽中不吐者難治,或用蝦汁灌下亦可吐。
一中風六脈沉伏,體素虛弱及年高之人自利者,宜用 三生飲、星香飲。
一中風發熱狂言妄走,神昏恍惚,健忘失志,宜用 牛黃清心丸,或安神丸、辰砂散。
一中風熱甚,口舌乾燥,揚手擲足,語言錯亂,精神昏憒,眼不識人,宜用 清心湯、涼膈散,或人參敗毒散加減。
一中風痰盛,手足不遂,語言不利,骨節疼痛,宜用滌痰湯。
一大便不通,腸胃虛澀,宜用 四物湯合三化湯。
一中風頭目昏暈欲倒,宜用 天麻湯、芎藭湯。
一中風手足癱瘓,宜用 草靈丹、豨薟丸。
一頭目昏沉,耳鳴鼻塞,咽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如果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體僵硬,牙關緊閉,首先要用「搐鼻通天散」吹入鼻孔,等牙關打開後,再灌入稀涎散、生薑汁或蝦汁來幫助病人吐痰,等待病人甦醒。然後再仔細診察脈象和症狀,如果是中風,就按照本門的藥方治療。
中風的脈象浮,怕風怕冷,身體僵硬不靈活,或者肢體癱瘓不能動彈,治療時應該發汗,適合使用「小續命湯」加減藥材。
中風初期不宜立刻使用祛風藥,應該先調理氣機。如果太早使用祛風藥,反而會引風邪深入骨髓,難以治療,適宜使用「八味順氣散」、「烏藥順氣散」或「蘇合香丸」。
如果中風表現出像腑臟病變的症狀,例如有六經的表徵,適合使用「羌活愈風湯」加減藥材,或者「小續命湯」加減藥材。
如果中風表現出內臟的症狀,例如大小便不順暢,適合使用「三化湯」或「疏風順氣丸」。
如果中風沒有外在的六經症狀,也沒有大小便不順暢的問題,而是因為氣血不能滋養筋脈,導致手腳不能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就應該養血。當氣血充足,筋脈自然就會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適合使用「大秦艽湯」或「秦艽半夏湯」。
如果病人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說話,應該催吐,適合使用「瓜蒂散」或「三聖散」。
左半身癱瘓,右半身癱瘓,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痰火流注於經絡。如果是血虛,痰會流注到左側,造成左半身癱瘓;如果是氣虛,痰會流注到右側,造成右半身癱瘓。治療左半身癱瘓,應該養血,同時兼顧消除痰濕和降火;治療右半身癱瘓,應該補氣,同時兼顧清除痰濕和化解鬱結。養血為主可以用「四物湯」,補氣為主可以用「四君子湯」。
中風導致不能說話,是因為痰邪阻塞心肺二經,向上侵入發聲的器官,適合使用「資壽解語湯」,或者「竹瀝湯」加石菖蒲。
如果舌頭僵硬,不能靈活轉動,說話不清楚,舌根僵硬或麻木,適合使用「解語豁痰湯」、「轉舌膏」或「正舌散」。
如果病人最初感覺手腳手指無故麻木,或者沒有知覺,或者手腳無力,肌肉有跳動的現象,三年內一定會有大風病發作。醫書說「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必須事先服用藥物來預防風邪侵襲,適合使用「愈風湯」、「天麻丸」、「秦艽半夏湯」或「八風散」。
口眼歪斜,大多是因為憤怒、憂愁、思慮過度,肝氣受損,突然發作,不能立刻當作風病來治療。應該先平肝理氣,適合使用「牽正散」合「二陳湯」,或者「火麻丸」、「芎藭散」。
風痰病多半是火熱旺盛,因為風本屬於陽,熱盛就會使風邪活動。不宜多用熱性燥烈的藥物。
中風導致痰阻,喉嚨發出像拉鋸子的聲音,要趕快用鵝毛沾桐油伸入喉嚨中幫助催吐,如果能吐出痰液,就還有機會治好;如果痰液堵在喉嚨中無法吐出,就難以治療。也可以用蝦汁灌下,幫助催吐。
中風導致六脈沉伏,而且體質虛弱,或者年紀大的人容易腹瀉,適合使用「三生飲」或「星香飲」。
中風導致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健忘、迷失方向,適合使用「牛黃清心丸」,或者「安神丸」、「辰砂散」。
中風熱邪很盛,口舌乾燥,手舞足蹈,胡言亂語,精神昏亂,眼睛無法辨識人,適合使用「清心湯」、「涼膈散」,或者「人參敗毒散」加減藥材。
中風痰多,手腳不能隨意活動,說話困難,關節疼痛,適合使用「滌痰湯」。
大便不通暢,腸胃虛弱澀滯,適合使用「四物湯」合「三化湯」。
中風導致頭暈目眩,快要倒下,適合使用「天麻湯」或「芎藭湯」。
中風導致手腳癱瘓,適合使用「草靈丹」或「豨薟丸」。
頭暈目眩,耳鳴鼻塞,咽喉腫痛,這些症状也要根据情况分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