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栝蔞根湯
治風溫渴甚者,此藥主之。
栝蔞根、葛根、石膏、人參、防風、甘草。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治療因風溫病導致口渴非常嚴重的人,這個藥方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藥方組成包含:栝蔞根、葛根、石膏、人參、防風、甘草。不需要另外加入引經藥,直接煎煮後服用。
2. 濕溫
濕溫為病,其人素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是名濕溫。其症胸滿、頭疼、壯熱、妄言,身上多汗,足脛逆冷。
宜用 白虎加蒼朮湯。
濕溫病臟腑虛滑,無熱症,宜用 理中湯 加蒼朮 茯苓。
白虎加蒼朮湯 方見寒門止加蒼朮
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白話文:
濕溫這種疾病,是因為這個人原本就容易受到濕氣的侵擾,然後又中了暑氣,濕氣和熱氣互相搏鬥,就形成了濕溫。它的症狀是胸悶、頭痛、發高燒、胡言亂語、全身出汗多,而且腳踝以下反而冰冷。
這種情況適合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
如果濕溫病患者的內臟虛弱、容易腹瀉,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就適合用理中湯加上蒼朮和茯苓來治療。
白虎加蒼朮湯的藥方,在之前治療寒證的篇章裡有記載,這裡只是加了蒼朮。
理中湯的藥方,在之前治療中寒的篇章裡有記載。
3. 風濕
風濕為病,是先傷濕而後傷風,病名風濕,其症肢體腫痛,不利而熱,日晡則劇。治宜微微解表,不宜發汗。若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焉。《經》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濕相搏,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邪出而內邪不能出,故風氣去而濕氣在也。
汗若微微而出,其氣必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故風濕俱去矣。」
麻黃杏子薏苡仁甘草湯;治風濕身體腫痛,及發汗後風氣去而濕氣存者,此藥主之。
麻黃 杏子 薏苡仁 甘草
不用引,煎服。
防風黃耆湯
防風 黃耆 甘草 白朮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風濕這種病,是先因為受到濕邪侵擾,然後才受到風邪影響。病名叫做風濕,它的症狀是肢體腫脹疼痛,活動不靈活而且發熱,通常在下午會加重。治療應該稍微解表,不適合發汗。如果發汗,風邪雖然會散去,但濕邪卻仍然留在體內。《黃帝內經》說:「陽氣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侵襲。受到風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上部先出現症狀;受到濕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下部先出現症狀。風濕兩種邪氣互相搏擊,就會形成風邪在體表而濕邪在體內的狀況。大量出汗,邪氣來得猛烈,只能將外邪排出,但體內的濕邪卻無法排出,所以風邪散去但濕邪仍然留在體內。
如果汗是微微地出,邪氣就會慢慢地排出,這樣體內體外的邪氣都能夠排出,所以風邪和濕邪都能夠被去除。」
麻黃杏子薏苡仁甘草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濕引起的身體腫痛,以及發汗後風邪雖然散去但濕邪仍然留在體內的情況,這個方子就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組成:麻黃、杏子、薏苡仁、甘草
不用引藥,直接煎煮後服用。
防風黃耆湯:
組成:防風、黃耆、甘草、白朮
加上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4. 溫毒
溫毒為病,是冬感寒毒之氣,至春而發。其症發癍,心下煩悶,或嘔而咳。此熱毒郁久,發則必重也。治宜:
白話文:
溫毒這種病,是因為冬天感受寒冷的毒邪之氣,到了春天發作。它的症狀是身上出現斑疹,心窩下感到煩悶,或者會想吐、咳嗽。這是熱毒在體內鬱積很久,發作起來一定會很嚴重。治療方法應該是:
5. 玄參升麻湯
或黃連、橘皮湯
白話文:
玄參升麻湯,或者可以使用黃連、橘皮湯。
方見寒門
白話文:
方見寒門
6. 黃連橘皮湯
治溫毒成癍發熱而嘔
黃連、橘皮、杏仁、枳殼、麻黃、乾葛、厚朴、甘草
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用黃連橘皮湯來治療因為溫熱毒邪導致身上長出斑疹、發燒且嘔吐的症狀。
藥方組成有:黃連、橘皮、杏仁、枳殼、麻黃、乾葛、厚朴、甘草。
這些藥材不用煎煮,直接服用。
7. 溫瘧
溫瘧為病,即傷寒壞病,也是少陽之邪在表裡之間,妄汗吐下,仍不解,因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乾土,必發譫語,往來寒熱。若柴胡症在者,不為逆;若柴胡症罷者,名為壞病。當知犯何逆以症治之。
白話文:
溫瘧這種病,其實就是傷寒病惡化而來的,也是少陽之邪氣停留在身體表面與內部之間,如果隨意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仍然無法解除病症,反而會因為耗損津液,導致腸胃乾燥,肝木之邪氣使脾胃之土乾燥,就會出現胡言亂語,並且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現象。如果本來就有適合使用柴胡湯的症狀,就不是病情惡化的現象;如果原本有適合使用柴胡湯的症狀卻消失了,就表示病情惡化了。應該要知道是犯了哪種禁忌,再針對病症來治療。
8. 小柴胡湯
治婦人中風六七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為寒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此藥主之。方見前中寒門。
白話文:
此藥方(小柴胡湯)主要治療婦女中風後六七天,又持續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有時正值月經剛結束的狀況,這是因為寒氣侵入血室(子宮),導致血液凝滯,所以會像瘧疾一樣,發作時間不定。這個藥方可用於治療這種情況,藥方內容在之前的「中寒門」篇章中可以找到。
9. 桂枝麻黃各半湯
方見前中寒門。
白話文:
這個方劑的內容,請參考前面「中寒門」所提到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