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四 (19)
卷之四 (19)
1. 黃耆建中湯
治表虛自汗
黃耆、芍藥、官桂、甘草
水二鍾半、姜三斤、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治療表虛自汗,使用黃耆、芍藥、官桂、甘草。用兩杯半的水,加上三片生薑和一枚大棗煎煮後服用。
2. 黃耆湯
治房勞虛損盜汗不止
黃耆、茯苓、官桂、熟地黃、天門冬、麻黃根、龍骨、五味子、浮麥、防風、當歸、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 **黃耆:**增強免疫力,補氣
- **茯苓:**利尿健脾,安神
- **官桂:**溫暖身體,改善循環
- **熟地黃:**養血補陰,強腎
- **天門冬:**滋陰潤肺,止咳
- **麻黃根:**解表發汗,祛風寒
- **龍骨:**安神定驚,收斂固澀
- **五味子:**強壯身體,斂肺止咳
- **浮麥:**清熱利尿,祛水腫
- **防風:**祛風解表,防禦風寒
- **當歸:**活血補血,調經止痛
- **甘草:**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3. 撫芎湯
治自汗痰逆頭眩噁心
川芎、白朮、陳皮、甘草
白水生薑煎服
白話文:
川芎:活血化瘀之佳品 白朮: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甘草:調和藥性,益氣補中
4. 牡蠣白朮散
治漏風症飲酒中風多汗
牡蠣、白朮、防風,白水煎服。
白話文:
用生蠔、白朮和防風這三味藥,用白水煎服。
5. 團參湯
治面赤心液盛盜汗
人參、當歸、黃耆
用豬心一個同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人參:人參能補氣固陰,是補氣益血的聖藥。
當歸:當歸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對女性月經不調、血虛體寒有很好的療效。
黃耆:黃耆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是補氣中藥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6. 文蛤散
治盜汗、自汗不止
用文蛤為末,加麝少許,用唾津調敷臍上。
白話文:
治療盗汗、自汗不止的方法是:將文蛤磨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用口水調和後敷在肚臍上。
7. 桂枝湯
方見傷寒門 治風傷胃而汗
溫粉撲身法 將數味共為末帕包周身撲之
白話文:
將以下的治療方法用於風邪侵襲胃部而引起的出汗症狀:
使用溫粉扑身的方法:將幾種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末,用布包裹起來,在全身撲上這種粉末。
麩皮 牡蠣 藁本 糯米粉 防風 白芷 川芎 麻黃根
白話文:
- 麩皮:由小麥皮製成
- 牡蠣:一種食用貝類
- 藁本:草本植物的根莖,具有利尿功效
- 糯米粉:由糯米製成的粉末
- 防風:一種草本植物,具有祛風功效
- 白芷:一種草本植物,具有祛寒、止痛功效
- 川芎: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功效
- 麻黃根:一種草本植物的根,具有發汗、解表功效
8. 清暑益氣湯
治暑熱而汗
清燥湯
方見濕門
治濕蒸而汗
白話文:
治療暑熱出汗的方法是使用清燥湯。此藥方可以在治療濕熱的篇章中找到。治療濕熱蒸騰而出汗的問題。
9. 諸血門
吐血、衄血、咳血、咯血、溺血、下血
白話文:
[嘔血、鼻出血、咳嗽帶血、咳痰有血、尿血、便血]
10. 病源
經曰:營者,水穀之精也。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故目得之能視,耳得之能聽,手得之能攝,足得之能步,髒得之能液,腑得之能氣。是以出入升降者,濡潤宣通者,由此使之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變化而為血也。
白話文:
古醫書上說:營血是食物精華。它由脾臟產生,由心臟統御,由肝臟接收,由肺臟輸布,由腎臟排出,滋潤全身。所以眼睛得到它才能視,耳朵得到它才能聽,手得到它才能拿,腳得到它才能走,內臟得到它才能分泌液體,腹腔器官得到它才能運行氣血。因此身體各種器官的輸出輸入、升降活動,以及滋潤疏通的功能,都是由營血來實現的。營血流注到脈絡中,不足就會澀阻,充足就會充實。因為經常通過飲食來補充,所以能使陽氣生長,陰血增長,並轉化為血液。
蓋人身之血,由水之行地中,隨氣而行,通貫經絡,無處不致。血為營,氣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隨上下,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者也。苟或營衛失調,或為七情四氣所幹,以致諸病生焉。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
白話文:
人體血液由體內的液體運行,隨著氣的流動而運動,暢通經絡,沒有地方不到達。血液起到營養身體的作用,氣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血液在脈絡中運行,氣在脈絡外運行,兩者相互配合上下運行,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血液和氣的運行失調,或者受到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四季氣候的影響,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疾病的發病原因很容易找到,但要調治好卻不容易。
有因飯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有因勞傷心肺而咳血者;有因思慮過多,傷心而咯血者;有因怒傷肝氣而嘔血者;有因火熱傷肺而衄血者;有因膀胱蘊血而溺血者;有因大腸風熱而便血者。大抵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凡諸血病,未有不因熱傷氣亂而作也。臨病宜詳焉。
白話文:
有人因為暴飲暴食,負荷過量,導致脾胃受損而吐血;也有人因為勞累過度,傷及肺部和心臟而咳血;還有的人因為過度憂思,損傷了心臟而咯血;有些人因為發怒傷了肝氣而嘔血;有些人因為熱氣傷了肺部而流鼻血;有些人因為膀胱積蓄瘀血而尿血;也有些人因為大腸風熱而便血。
總體而言,血液遇到熱氣會流動,遇到寒氣會凝固。所以,所有的血病,沒有不因為熱氣損傷氣血而發作的。臨牀上應該仔細辨別。
11. 形證
戴雲嘔血者,嘔吐全血者是也;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也;咯血者,咳出皆是血疙瘩是也;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者,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名雖有六,俱是熱症,但有新舊虛實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白話文:
戴雲嘔血:吐出鮮血。
咳血:咳嗽咳出有血的痰液。
咯血:咳嗽咳出全部是血塊。
衄血:鼻中出血。
溺血:小便中帶血。
下血:大便中帶血。
雖然名稱有六種,但都屬於熱症,只是有新舊虛實之分。有人錯誤地認為是寒症,這是誤解。
12. 脈法
凡見血之脈宜數,不宜洪大。
白話文:
凡是遇到出血的情況,脈搏應該是數(頻率較快)的,不應該是洪大(脈搏強而有力且粗大)的。
13. 治法
吐血、嘔血
一、因飽食負重吐血從胃中出者,宜用;蒲黃消血散
白話文:
如果因為暴飲暴食或負載過重而吐血且血從胃中排出,適合使用蒲黃消血散。
一、吐血色紫,胸中覺悶,形實者,宜用;桃仁承氣湯
一、血妄溢不能止者,宜用;必勝散
白話文:
一、吐血顏色呈紫色,胸部感覺悶脹,體質壯實的人,適合使用;桃仁承氣湯。
一、出血無法止住的情況下,適合使用;必勝散。
一、因怒傷肝而嘔血者,宜用;桃仁地黃湯
白話文:
因發怒導致肝受傷而嘔吐血液的人,適合使用桃仁地黃湯來治療。
一、因薄厥病宜用;紅花牡丹皮散、當歸龍薈丸
一、熱血妄溢嘔吐不止者,宜用;涼血地黃湯
白話文:
一、用於治療輕微發熱的疾病;建議使用紅花牡丹皮散、當歸龍薈丸
一、嘔血是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者,宜用;黃芩降火湯
白話文:
一、嘔血是由於身體過熱引起,血液逆行導致的,應該使用:黃芩降火湯
○咳血、咯血
一、勞傷心肺咳嗽咯血
一、先吐紅後見痰嗽者,是陰虛火動,宜用;四物湯為主,加清痰降火之藥
一、先痰嗽後見紅者,是痰火積熱,宜用消痰降火為主,加清熱之藥
一、因走急勞傷心肺咳嗽痰火宜用;茯苓補心湯
一、咳血內見紅絲者,名血絲線,此傷心氣久必成癆瘵之症,最難治
一、思慮傷心咳唾痰血宜用;門冬飲
一、咯血宜用;蔞實貝母湯
一、唾血出於腎,乃陰火升於肺,以滋陰為主,宜用;五味柏皮湯
○衄血
一、鼻出血謂之衄血,宜用;清肺飲子
白話文:
咳嗽咯血,若先吐紅血後出現痰嗽,是陰虛火動,適合用四物湯加清痰降火藥物;若先痰嗽後見紅血,是痰火積熱,適合用消痰降火藥物加清熱藥物。因勞累傷及心肺而咳嗽痰火,可用茯苓補心湯。咳血中出現紅色血絲,叫做血絲線,是心氣受損久而久之形成癆瘵,最難治癒。思慮過度傷及心肺導致咳唾痰血,可用門冬飲。咯血可用蔞實貝母湯。唾血源於腎臟,是陰火上升至肺部,以滋陰為主,適合用五味柏皮湯。鼻出血稱為衄血,宜用清肺飲子。
一、衄血久不止,脈洪大者,宜用;天門冬飲、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一、如果鼻血長時間不止,脈搏洪大,宜使用:天門冬飲、犀角地黃湯。
一、治衄血,用頭髮灰吹鼻孔內,仍用藕節側柏葉搗汁飲之即止;涼血地黃湯
白話文:
-
治療鼻子出血:用頭髮燒成灰吹入鼻孔內,再用藕節和側柏葉搗碎榨汁喝下,就能止血。
-
涼血地黃湯:可用於治療鼻子出血。
○溺血
一、溺血,便尿出血也,此乃下焦結熱,宜用;小薊飲子
一、血虛有熱小便出血者,宜用;四物湯加;牛膝、茯苓
白話文:
小便出血, 這是下焦有熱結,應該使用小薺飲子。
如果是因為血虛且有熱而小便出血,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牛膝和茯苓。
一、血實有熱小便出血而痛者,宜用;四物湯加;梔子、鬱金、大黃、瞿麥,或用當歸承氣湯
白話文:
當發生熱鬱導致小便出血、疼痛時,適合使用:
四物湯,加上:梔子、鬱金、大黃、瞿麥。
或者使用:當歸承氣湯。
一、因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小便出血者,宜用;門冬地黃湯
一、尿血不止者,宜用;槐花龍骨散
一、溺血,用青州蒂餅火煅存性為末,空心用滾白湯調下,或清心蓮子飲
○下血
白話文:
如果心腎不交,水火失衡導致小便出血,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如果尿血不止,可以服用槐花龍骨散;如果尿液帶血,可以用青州蒂餅火煅研末,空腹用滾水送服,也可以服用清心蓮子飲。下血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大腸熱毒下血宜用;芍藥黃連湯、四制香連丸、涼血地黃湯
白話文:
- **大腸熱毒下血:**適合使用芍藥黃連湯、四制香連丸、涼血地黃湯等藥方。
一、濕毒下血宜用;槐花散,或胃風湯、升麻除濕和血湯
白話文:
一、治療濕熱引起的下血:可以用槐花散,也可以用胃風湯或升麻除濕和血湯。
一、糞後下紅謂之遠血,宜用;伏龍肝散
一、腸澼下血,水穀與血一派唧出者,宜用;涼血地黃湯、當歸和血散
一、腸風下血久不止者,宜用;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便後滴血稱為遠血,可用伏龍肝散;腸道出血,水穀與血混雜流出者,可用涼血地黃湯、當歸和血散;腸風下血久治不愈者,可用黃連阿膠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