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檳榔散
治氣疝肝經寒濕外腎腫大,筋連小腹,身熱惡寒
白話文:
治療氣疝、肝經寒濕導致的外腎腫大,以及筋絡連至小腹、身體發熱並且畏寒的症狀。
柴胡、川楝子、青皮、蒼朮、茯苓、檳榔、玄胡索、官桂、甘草、小茴香、蓬朮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柴胡、川楝子、青皮、蒼朮、茯苓、檳榔、玄胡索、肉桂、甘草、小茴香、香附
2. 茴香五苓散
白朮、茯苓、小茴香、豬苓、澤瀉、官桂、黑牽牛、莪朮、玄胡索
白話文:
**白朮:**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茯苓: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
小茴香: 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豬苓: 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澤瀉: 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官桂: 具有溫中散寒、補陽益氣的功效。
黑牽牛: 具有瀉下通腸、消積導滯的功效。
莪朮: 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
玄胡索: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3. 莪朮玄胡散
治婦人小腸氣
玄胡索、當歸、芍藥、川芎、官桂、蓬朮、三稜、香附、青皮、甘草、桃仁、陳皮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玄胡索:補血活血,祛瘀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芍藥:緩解疼痛,平肝抑陽 川芎: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官桂:溫經散寒,止痛活血 蓬朮:消食除脹,利水消腫 三稜:行氣活血,破血散瘀 香附:理氣活血,疏肝解鬱 青皮:理氣化痰,燥濕醒脾 甘草:補益脾胃,調和藥性 桃仁:活血化瘀,通便導滯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4. 益智仁湯
治通腸疝氣,以物抵之則上鳴若蛙聲
白話文:
治療通腸疝氣,當用物品頂住時,會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
益智仁、木香、陳皮、川楝子、木通、檳榔、青皮、茯苓、升麻、小茴香、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 益智仁:益智健腦
- 木香:理氣止痛
- 陳皮:理氣健脾
- 川楝子:驅蟲消積
- 木通:利尿通淋
- 檳榔:驅蟲止瀉
- 青皮:理氣化濕
- 茯苓:利水滲濕
- 升麻:升陽舉陷
- 小茴香: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5. 橘核散
治血疝卵核紅腫將成癰爛
白話文:
治療血疝,睾丸紅腫即將形成膿包或潰爛。
桃仁、檳榔、紅花、甘草、茯苓、橘核、青皮、木通、蒼朮、穿山甲、○(一方內有海藻、蒼朮、無川楝子)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 桃仁
- 檳榔
- 紅花
- 甘草
- 茯苓
- 橘核
- 青皮
- 木通
- 蒼朮
- 穿山甲
- 海藻(某些配方中含有)
6. 乳香川楝散
治血疝
乳香末(三錢) 川楝子(五錢火煅存性為末) 殭蠶(炒為末五錢)
上三味各為末和勻,每服二錢,用溫酒調服。
白話文:
乳香粉(三錢) 川楝子(五錢,經過火煅後保留本性,研磨成粉) 殭蠶(炒過後研磨成粉,五錢)
7. 聚香飲子
治氣疝
檀香、木香、乳香、川烏、延胡索、沉香、丁香、藿香、桔梗、甘草、薑黃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檀香: 一種具有香氣的木材,用於安神、止痛。
木香: 一種中草藥,用於緩解腹脹、腹瀉。
乳香: 一種從乳香樹上採集的樹脂,用於止痛、消炎。
川烏: 一種有毒的中草藥,需經炮製後使用,用於祛風濕、止痛。
延胡索: 一種中草藥,用於止痛、活血。
沉香: 一種名貴的木材,具有香氣,用於安神、理氣。
丁香: 一種中草藥,用於溫胃、止嘔。
藿香: 一種中草藥,用於解暑、化濕。
桔梗: 一種中草藥,用於宣肺、利咽。
甘草: 一種中草藥,用於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薑黃: 一種中草藥,用於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8. 劫疝散
烏頭 山梔子(各等分)
為末用長流水同薑汁調服
一方治陰囊腫痛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將烏頭和山梔子等量研磨成粉,然後用生薑汁和大量的清水調和後服用。
這是一個治療陰囊腫痛以及大小便不通的處方。
白牽牛(二兩) 桑皮 白朮 木通 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薑汁調服
白話文:
白牽牛(60 克) 桑皮 白朮 木通 陳皮(各 15 克)
9. 定痛連效散
橘核、梔子(炒)、山楂、吳茱萸、荔枝核(炒)、川楝子肉
上為末,空心長流水調服。
白話文:
橘子核、炒黃梔子、山楂、吳茱萸、炒荔枝核、川楝子果肉
10. 五葉湯
枇杷葉、野紫蘇葉、椒葉、蒼耳子葉、水晶蒲桃葉
上五味不拘多少,量水煎浴洗。
白話文:
用枇杷葉、野紫蘇葉、椒葉、蒼耳子葉、水晶蒲桃葉,五種藥材不限多少,加水煎煮後用藥湯洗澡。
11. 椒苓丸
治狐疝
真川椒(一斤,去梗,除閉口者炒,令人出汗) 白茯苓(十斤,去皮)
共為末,蜜和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鹽湯酒任下。
白話文:
治療狐疝的方法如下:取真川椒一斤,去除椒梗,並將閉口的花椒炒過,這樣可以使人發汗;再取茯苓十斤,去掉外皮。將這兩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反覆搗製一千次,製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到六十粒,空腹時用鹽水或酒送服。
12. 五苓散
方見中濕門
13. 病源
夫痰者濕土所生,津液所化。痰之在身,如水之流。貴乎順則流通而肢節活利,隨氣往來。或為風寒濕熱所感,或因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津化成痰。或留結於胸,或凝滯於經絡,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害百端。丹溪云:諸病生痰火,痰火生異症。若留於臟腑為飲,為嗽,為脹,為嘔,為眩暈,為癲癇,為吞酸,為嘈雜,為怔忡。
白話文:
痰是由濕氣和土壤所產生,由津液轉化而成的。痰在人體內就像水流一樣。重要的是要保持通暢流通,這樣四肢才會靈活,隨氣運行。有時會因風寒濕熱侵襲,或因情緒飲食不佳而受傷,導致氣機逆亂,津液化為痰液。它們可能會積聚在胸中,或凝結在經絡中,隨著氣血運行,到處遊走,造成各種危害。丹溪子說:各種疾病都能產生痰火,痰火又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如果痰火滯留於臟腑,就會形成飲水腫脹、咳嗽、嘔吐、眩暈、癲癇、反酸、心悸等症狀。
滯於經絡為疼痛,為麻木,為結核,為腫塊,為寒熱,皆是物也。嗟夫痰本生於脾胃,治當以調脾胃燥濕為先。以治之大略言: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又有五飲:一曰懸飲,飲水流於脅下,咳唾則痛。二曰溢飲,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腫痛。
白話文:
如果滯留在經絡中,就會引發疼痛、麻木、結核、腫塊、寒熱,這些都是物質。唉呀!痰涎本是脾胃所生,治療時應以調理脾胃、祛除濕熱為首要。大概的治療方法如下:熱痰就要清熱,濕痰就要祛濕,風痰就要散風,鬱痰就要通氣,頑痰就要軟化,食痰就要消食。此外還有五種飲病:一種叫懸飲,喝水後水流到脅部,咳嗽吐痰時會痛。一種叫溢飲,喝水後水流到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會腫痛。
三曰支飲,𩚚逆倚息,短氣難臥,其形如腫。四曰痰飲,其人素虛,腸間瀝瀝有聲。五曰留飲,背惡寒,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此五飲為病之不同也。或有中痰若風症者,手足癱嚲,口眼歪斜,不能言語,一邊身不遂。或手足身中一點釣痛,多睡,口中流涎,亦痰候也。
不可誤用風藥。臨此者尚宜斟酌行之。
白話文:
三、支飲:上氣逆流、倚坐抬息,呼吸短促、難以平臥,身體腫脹。
四、痰飲:身體虛弱,腸間有流水聲。
五、留飲:背部怕冷,或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疼痛延伸至腋窩,咳嗽加劇。
這五種飲邪導致的疾病各有不同。
有的人痰症像風症:手腳癱瘓無力,嘴巴、眼睛歪斜,無法說話,身體一側不聽使喚。
或者手腳、身上某處突然劇痛,昏睡,口中流口水,也是痰症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