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寬中枳朮湯

治胸膈飽悶,飲食作脹,或成虛滿痞硬

白朮、枳實、陳皮、半夏、茯苓、厚朴、青皮、山楂、神麯、甘草;○胃中寒加砂仁、官桂;○胃中熱炒山梔、生薑煎服。

白話文:

此方劑可用於治療胸口、橫膈部位感覺飽脹、悶悶不舒服,吃東西後容易脹氣,或者形成虛弱性的腹部脹滿、痞塞、硬塊等症狀。

藥材組成:白朮、枳實、陳皮、半夏、茯苓、厚朴、青皮、山楂、神麯、甘草。

如果胃部偏寒,可加入砂仁、肉桂。

如果胃部偏熱,則改用炒過的梔子,並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2. 舒郁理氣湯

治胸中氣鬱不舒暢或作酸嘔脹痞悶不食

蒼朮、香附、山楂、甘草、青皮、木香、厚朴、蓬朮、檳榔、半夏、茯苓、神麯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胸中氣機鬱結不舒暢,或是出現胃酸逆流、噁心、腹脹、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的。

藥材組成包含:蒼朮、香附、山楂、甘草、青皮、木香、厚朴、蓬朮、檳榔、半夏、茯苓、神麯。

用水兩碗,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3. 調中湯

治脾胃氣虛,飲食不化,胸中作悶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神麯 山楂 陳皮 ○噁心加砂仁 藿香 ○唇燥加白芍藥 ○大便不利加澤瀉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調中湯」是用來治療脾胃氣虛,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胸口感到悶脹的。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神麯、山楂、陳皮。如果感到噁心,可以加入砂仁、藿香;如果嘴唇乾燥,可以加入白芍藥;如果大便不順暢,可以加入澤瀉。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一起煎煮至剩八分,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

4. 和中湯

治胸中寒氣作疼作脹,或嘔吐不食

厚朴、乾薑、官桂、砂仁、蒼朮、陳皮、山楂、香附、茯苓、半夏、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和中湯,是治療胸口因寒氣引起的疼痛、脹滿,或者嘔吐、食慾不振的。

藥材包含:厚朴、乾薑、肉桂、砂仁、蒼朮、陳皮、山楂、香附、茯苓、半夏、甘草。

使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八分,不限時間服用。

5. 化郁寬中飲

治胸中原有痰氣嘈熱作脹乃是熱火生痰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山楂、梔子、香附、蒼朮、青皮、神麯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化郁寬中飲」,是用來治療胸腔裡原本就有痰和氣,導致胸口嘈雜、發熱、脹滿的狀況,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火而產生痰。

藥材包含: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山楂、梔子、香附、蒼朮、青皮、神麯。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

6. 化郁調里湯

治腸腹結痛

陳皮、青皮、蓬朮、三稜、木香(二、三分)、丁香(一、二分)、草豆蔻、香附、甘草(三分)、白朮;○痛極加吳茱萸;○有食作吐加藿香、山楂、姜三片(自病要方)

白話文:

化郁調里湯

主治腸胃腹部因氣滯引起的脹痛

藥方組成:陳皮、青皮、蓬莪朮、三稜、木香(各取二至三分的量)、丁香(取一至二分的量)、草豆蔻、香附、甘草(取三分的量)、白朮。

  • 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入吳茱萸。
  • 如果有吃東西就想吐的情況,可以加入藿香、山楂,以及三片生薑。 (此方出自《自病要方》)

7. 諸疝門

8. 病源

濕熱、寒鬱、痰飲、死血

夫疝者痛也,起自寒濕之氣,足之三陰所受。三陰者,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乃足之陰經也。何也?足常履地,寒濕之氣皆從下起。經曰:「任脈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曰厥、曰症、曰寒、曰盤、曰氣、曰附、曰狐。其症發則可驗。七名雖殊,大同小異。世俗呼為膀胱氣、小腸氣、奔豚氣、蟠腸、偏墜、木腎,皆由任脈之所起,其名別也。

」大抵腎虛之人,寒濕之氣侵於任脈,內外之氣交攻於腎者,則為腎氣腫大而不痛者,則為木腎;一邊偏大者,則為偏墜;氣流於膀胱者為膀胱氣;入於小腸者為小腸氣。腎與膀胱其氣相通,二經相併,二氣相攻,則為疼痛矣。又有濕濁之氣流入外腎,久而不散,變為濕熱,汙濁成膿,遂為囊癰。

臨病之際,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疝氣這種病,指的是疼痛,通常是因為寒濕之氣侵入,影響到足部的三條陰經所致。這三條陰經分別是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和厥陰肝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腳經常踩在地上,寒濕之氣容易從下方侵入。古書說:「任脈出問題,內部就會有結塊。男子會有七種疝氣:分別叫做厥疝、症疝、寒疝、盤疝、氣疝、附疝和狐疝。這些症狀發作時可以觀察到。雖然名稱不同,但大致上差異不大。世俗稱之為膀胱氣、小腸氣、奔豚氣、蟠腸、偏墜、木腎,這些都是從任脈引起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大致上來說,腎虛的人,寒濕之氣會侵入任脈,體內外的氣一起攻擊腎臟,就會導致腎氣腫大,但不痛,這就稱為木腎;如果只有一邊腫大,就稱為偏墜;氣流向膀胱就稱為膀胱氣;進入小腸就稱為小腸氣。腎臟和膀胱的氣是相通的,這兩條經絡連在一起,兩種氣互相攻擊,就會產生疼痛。另外,濕濁之氣如果流入外腎,久久不散,就會轉變成濕熱,變得污濁而化膿,最後形成囊癰。

在面對疾病時,不能不仔細觀察這些情況。

9. 形證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為七疝,曰寒、曰水、曰筋、曰血、曰氣、曰狐、曰㿗。

張子和云: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莖不舉,或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內過房久而無子。

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而出,或囊腫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水腹按之作水聲,得之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卒疝。

筋疝者,耳狀陰莖腫脹,或潰而為膿,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髓,得之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

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內端約紋中,俗名便癰,得之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浮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腧,下及陰囊,得之於號哭忿怒,號哭則氣鬱而脹,忿怒則氣散者是也。小兒亦有此候,俗名偏墜,得之父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子稟胎病也。

狐疝者,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腹入囊中,如狐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與狐相類也,與氣疝大同小異。

㿗疝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於地氣卑濕,故江淮間人多有之。此七疝之形證。

靈樞經論七疝:一曰厥疝,謂逆心痛足寒,飲食吐逆不下;二曰症疝,謂腹中作滿,心下疼痛,氣積如劈;三曰寒疝,謂因飲冷食積,脅下腹中作痛;四曰盤疝,謂腹中氣痛盤結臍旁;五曰氣疝,謂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六曰附疝,謂腹中臍下有積;七曰狐疝,謂小腹與陰相連而痛,大便難。此七疝之形證也。

又云:女子為瘕聚,謂陰戶凸出小腹硬而痛,雖亦此類,乃是熱則不能禁固矣。不可認作虛寒下脫而用溫補之藥。

白話文:

[形證]

《內經》說,任脈發生疾病時,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㿗疝。

張子和認為,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結塊堅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或是睪丸疼痛。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或是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是淋雨雪,或是坐臥在磚石上,或是待在風冷的地方,以及房事過度而導致不孕。

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痛,陰囊出汗,或是陰囊腫得像水晶一樣,或是陰囊癢,抓破後流出黃水,或是腹部按壓時有水聲。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喝醉酒,房事過勞,出汗後又遇到風寒,導致寒氣聚集在陰囊中,所以陰囊冰冷,導致突然發生的疝氣。

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像耳朵的形狀,或是潰爛化膿,內部急迫,筋脈攣縮,或是陰莖內部疼痛,痛到極致則會發癢,或是陰莖勃起後無法收縮,或是流出像精髓一樣的白色液體。這種病通常是因為房事勞損以及受到邪術的影響。

血疝的症狀是腹部兩側橫骨內端,約在皮膚紋路中,腫脹如黃瓜,俗稱便癰。這種病通常是因為春夏兩季天氣炎熱,身體過於勞累,使體內氣血流溢滲入浮囊,停留不去,結成癰腫,膿液少而血液多。

氣疝的症狀是向上連接腎俞穴,向下到達陰囊。這種病通常是因為號哭或憤怒,號哭導致氣鬱積而脹痛,憤怒則導致氣散亂。小孩也可能會有這種病,俗稱偏墜,是因父親陽痿精氣不足,勉強行房,導致孩子先天體弱。

狐疝的症狀是,仰臥時腫塊進入小腹,站立或行走時又從腹部進入陰囊中,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晚上回洞一樣。這種疝氣的特點是腫塊會來回出入,與氣疝大致相同,但略有差異。

㿗疝的症狀是陰囊腫大如一斗,不癢也不痛。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所以江淮一帶的人比較多。以上是這七種疝氣的形狀和病症。

《靈樞經》討論七種疝氣,第一種是厥疝,症狀是心痛逆氣,雙腳冰冷,吃東西後嘔吐,無法消化;第二種是症疝,症狀是腹部脹滿,心下疼痛,氣積聚如刀劈;第三種是寒疝,症狀是因吃冷食導致脅下腹部疼痛;第四種是盤疝,症狀是腹部氣痛,盤結在肚臍旁;第五種是氣疝,症狀是腹部時而脹滿時而減輕,伴隨疼痛;第六種是附疝,症狀是腹部臍下有腫塊;第七種是狐疝,症狀是小腹與陰部相連疼痛,大便困難。以上是這七種疝氣的形狀和病症。

另外,還有提到女性的瘕聚,症狀是陰戶突出,小腹堅硬疼痛,雖然也屬於這一類,但這是因為熱邪導致不能固守,不可誤認為虛寒下脫而使用溫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