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8)
1. 人參利膈丸
治胸膈不利,痰嗽喘滿,脾胃壅滯
白話文:
治療胸膛和膈膜間不舒暢,痰多咳嗽氣喘且腹部脹滿,脾胃運化功能受阻。
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 藿香(洗淨) 枳實(炒) 甘草(炙各一兩)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五分) 厚朴(薑製) 大黃(酒煨各二兩)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白話文:
人參(去除鬚根) 一兩 當歸(用酒清洗) 一兩 藿香(清洗乾淨) 一兩 枳實(炒製) 一兩 甘草(炙烤) 一兩 木香(未經火處理) 一錢五分 檳榔 一錢五分 厚朴(用薑汁處理) 二兩 大黃(用酒浸泡) 二兩
2. 木香通氣散
治氣不通有痰
木香、青皮、蓬朮、檳榔、陳皮、蘿蔔子、藿香、甘草、枳殼、人參、白芷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
- 青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濕除臭的功效。
- 蓬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
- 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止咳的功效。
- 蘿蔔子:具有理氣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
- 藿香: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痛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氣益氣、調和藥性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固元的功效。
- 白芷:具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
3. 太倉丸
治脾胃虛弱嘔吐不思飲食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噁心嘔吐、食欲不振。
白豆蔻、砂仁(各二兩)、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熟去土不用)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白話文:
- 白豆蔻:二兩
- 砂仁:二兩
- 陳年糙米:一升(用黃土炒熟後,去除土渣不使用)
4. 寬中散
治因憂恚鬱結或作寒熱遂成膈噎不思飲食
白話文:
治療因為憂愁生氣導致的情緒郁結,或是出現寒熱症狀,進而形成吞咽困難,不想吃東西的情況。
白豆蔻(去皮一兩) 青皮 砂仁 丁香(各一兩) 木香(不見火一兩五錢) 甘草(炙三錢五分) 陳皮(四兩) 香附(炒) 厚朴(薑製各八兩) 沉香(不見火一兩) 檳榔(二兩)
白話文:
白豆蔻(剝去皮一兩) 青皮 砂仁 丁香(各一兩) 木香(不經烘焙一兩半) 甘草(烘炙三錢五分) 陳皮(四兩) 香附(炒過) 厚朴 薑片(各八兩) 沉香(不經烘焙一兩) 檳榔(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生薑鹽湯調服
治翻胃湯
韭菜汁(二兩) 牛乳(一盞)
用生薑五錢和勻溫服
保和丸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二錢,不分時間,用生薑和鹽湯調和服用。
此方名為翻胃湯,用韭菜汁二兩、牛乳一盞,加入生薑五錢拌勻,溫熱服用。
此外還有保和丸。
山楂(六兩) 茯苓(三兩) 半夏(一兩湯炮) 炒神麯(三兩) 陳皮(二兩) 連翹(一兩)
白話文:
山楂(360 克) 茯苓(180 克) 半夏(60 克,煮熟) 炒薏苡仁(180 克) 陳皮(120 克) 連翹(60 克)
蘿蔔子(炒一兩)
寬中進食丸 方見脾胃門
又方 碓嘴上細糠
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津液嚥下
梅師方
甘蔗汁 生薑汁
二味相和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蘿蔔籽炒香後,用它來治療胸悶氣滯,可以參考脾胃門的進食丸方劑。另一個方法是取碓嘴上的細糠,用蜜丸製成彈子大小,每次服一丸,含在口中慢慢化開,然後將津液吞下。梅師的方子是用甘蔗汁和生薑汁混合,不分時間服用。
5. 香砂益胃湯
治翻胃吐食
香附、砂仁、木香、白朮、人參、神麯、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將香附、砂仁、木香、白朮、人參、神麴、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適量,加上三片薑,煎水服用。
6. 快膈養榮丸
治血虛胃燥吐逆
白朮、檳榔、陳皮、當歸、桃仁、人參、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加韭汁一盞,蜜二匙服。
白話文:
白術: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檳榔:消食導滯,驅蟲殺菌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人參:補氣固脫,益智安神 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7. 治驗
用斑蝥九個去足,黑棗九個去核,入斑蝥,仍捏合口,用新瓦二片將黑棗入其中,以線縛之,仍用泥包固,一頭留小孔,上下用火煅,令孔中煙盡,取出研細,再用麝香一分,雄黃五分,硃砂五分,研細和勻,仍用黑棗九個去皮核和丸,分作十八丸,每日早用一丸,午用一丸,晚用一丸,用小蒜煎湯下,以六日服盡。
白話文:
取九隻斑蝥,移除四肢,九顆黑棗,去除果核,將斑蝥放入棗核中,封閉棗口。取兩片新瓦片,將棗子放入瓦片間,用線綁緊,再用泥巴包裹。在泥巴的一端留一小孔,上下用火燒,直到孔中冒出的煙氣停止。取出棗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一分麝香、五分雄黃、五分硃砂,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另取九顆黑棗,去除果皮和果核,與藥粉混合製成藥丸,共十八顆。每日早中晚各服用一丸,用小蒜煎湯送服。持續服用六天。
8. 病源
有痰、氣虛、陰火
戴云:「吃逆者,因痰與熱動胃火者多,亦有因寒凝氣礙者間而有之。」
內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白話文:
有痰、氣虛、陰火
戴云:「反胃的情況,多是因為痰和熱引動了胃火,也有時候是因為寒邪凝滯阻礙了氣機。」
內經說:「各種向上逆衝的症狀,都屬於火的原因。」
咳逆者,或因水漬於肺而氣逆,其聲連綿不已;或喜多而氣噎;或咽飲錯喉而氣嗆;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吃忒,是也。大抵皆由不順之義,使氣逆上至咽而止也。
白話文:
咳嗽和氣逆,可能是因為肺裡進了水,導致氣逆而連續咳嗽不止;或者因為吃太飽而導致氣噎;或者因為飲水時嗆到而氣嗆;或者因為匆忙吃下乾硬的食物而導致氣塞,這些情況都會引起連續不斷的咳嗽和氣逆,俗稱「吃忒」。總的來說,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逆上行,到達咽喉而無法繼續上行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