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回本書目錄

1. 瘧門

2. 病源

有風 有暑 有食 有痰 有虛 有邪 有瘧母

瘧病何為而致也?經曰:夏暑已甚,腠理空虛,風暑之邪乘虛而入,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此瘧之所由生也。也有因脾胃氣弱,內傷生冷油麵之物,鬱而不散,則土虧;土虧不能行濕,濕熱久留則生痰也。當分內外,各從所因以施方治。從外而入及新發者,宜發散而解之;因內傷及久發者,宜消導理脾為主。

大抵此疾多因暑月腠理不密,邪留經絡,與營衛偕行,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邪正相交則病作,邪正相離則病安。淺則日作,深則間日而作。然類各不同,也有風瘧、癉瘧、老瘧、虛瘧、食瘧、邪瘧。臨病當稽其類,求其本,審其感,以權其方,斯可矣。

白話文:

病源主要有風邪、暑邪、飲食不當、痰濕、虛弱、外來邪氣、以及瘧母(指瘧疾久治不癒,積聚體內形成的病根)。

瘧疾是怎麼發生的呢?醫書上說:夏天暑氣太盛,導致皮膚毛孔鬆弛,身體虛弱,這時風邪和暑邪就會趁虛而入。等到秋天陽氣收斂,體內兩股熱邪互相攻擊,這就是瘧疾產生的原因。也有些是因為脾胃虛弱,吃了太多生冷油膩的食物,導致食物積滯在體內無法散開,使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功能受損就無法運化水濕,水濕鬱積久了就會產生痰濕。因此,要區分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根據不同的病因來制定治療方案。如果是外邪入侵或新發的瘧疾,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解表;如果是因為內傷或久病發作的瘧疾,應該以消導積滯、調理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向。

總之,這種疾病多數是因為夏天皮膚毛孔不緊密,邪氣滯留在經絡中,和營衛之氣一起運行。邪氣與陽氣相合就會發熱,與陰氣相合就會發冷,邪氣和正氣互相交戰,疾病就會發作,當邪正分離時疾病就會好轉。病情較輕的會每天發作,病情較重的會隔天發作。而且瘧疾的種類也各不相同,有風瘧、癉瘧、老瘧、虛瘧、食瘧、邪瘧等等。在診治時應該詳細了解病症的類型,找出病因根本,仔細判斷感受的病邪,才能夠正確地使用治療方法。

3. 形證

東垣云:太陽經病發寒瘧,陽明經病發為熱瘧,少陽經病發為風瘧,三陰經病總為溫瘧。此言雖是,但三陰經分說未明。凡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者少陰瘧也。發於陽分者易治,發於陰分者難治。

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

白話文:

李東垣說:太陽經的病會引發寒瘧,陽明經的病會引發熱瘧,少陽經的病會引發風瘧,三陰經的病總體來說會引發溫瘧。這些說法雖然是對的,但是關於三陰經的具體情況說得不夠清楚。凡是在子、午、卯、酉日發作的,是屬於少陰瘧;在寅、申、巳、亥日發作的,是屬於厥陰瘧;在辰、戌、丑、未日發作的,是屬於太陰瘧。發作在陽經的比較容易治療,發作在陰經的比較難治療。

一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大約一個月;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大約半年;三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大約一年;連續兩天發作,停一天又發作的,是氣血都出現了問題。

4. 脈法

脈訣云:瘧脈多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

心法曰:瘧脈多弦,熱則弦而數,寒則弦而遲。亦有病久而脈虛微無力,似乎不弦,但虛數之中略有弦而不搏手耳。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說: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弦脈且遲緩的,多為寒證;弦脈且次數快的,多為熱證。

診脈的心法說: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熱證時,脈會呈現弦而且次數快;寒證時,脈會呈現弦而且遲緩。也有病程較久而脈象虛弱無力的情況,看起來似乎沒有弦脈,但脈搏虛數之中,略微帶有弦的感覺,只是不那麼明顯而已。

5. 治法

一、瘧病子時至午發者,邪在氣分(屬陽);午至亥時發者,邪在血分(屬陰)。

一、邪在陰分,夜間發者,宜用夜瘧散。

一、夏秋病瘧,初因外感內傷,陰陽未分,寒熱交作,惡心頭疼,先宜發散,用藿香正氣散、二香散、人參養胃湯。

一、夏暑汗不出者,發為風瘧,宜發散以解之,用二香散。

一、太陽經病瘧,寒多不熱者,名寒瘧,宜用桂枝芍藥湯、養胃湯加桂枝。

一、陽明經病瘧,單熱不寒者,名癉瘧,作渴宜用白虎湯加柴胡;不渴用黃芩葛根湯。

一、少陽經病瘧,寒熱交作者,宜用小柴胡湯、柴苓湯。

一、三陽合病,寒熱甚者,宜用桂枝黃芩湯。

一、三陰經病,寒多熱少者,名溫瘧,宜用柴胡桂枝湯。

一、感時氣先熱後寒,亦名溫瘧,宜用小柴胡湯加減用。

一、瘧病寒熱交作,通宜清脾湯加減用。

一、瘧病日久不愈者,名為老瘧,宜用老瘧飲、四獸飲、四聖散、阿魏丸。

一、瘧發作日久不止,元氣虛弱,脾胃虧損,食少自汗,先服祛瘧飲,後用補中益氣湯。

一、瘧病熱多煩渴者,宜用柴胡栝蔞根湯。

一、元氣盛發五七次不止者,宜用截法,常山飲、七寶飲、露星散。

一、瘧病煩熱頭疼者,宜用柴胡石膏湯。

一、元氣虛發不止者,宜用四聖散,截住後用補中益氣湯。

一、瘧病發熱作瀉者,宜用柴苓湯。

一、有元氣素虛,為邪祟所侵,寒熱如瘧狀,謂之邪瘧,邪退則止。

一、治瘧病脅下有痰塊,名曰瘧母,宜用鱉甲飲。

一、瘧病煩熱作渴,大便不通者,宜用大柴胡湯。

一、痰瘧為病,胸滿噁心,有痰寒熱者,宜用鬼哭丹。

一、食瘧惡食,胸悶或有積塊者,宜用阿魏丸、紅丸子。

一、鄉野無藥處,有發瘧者,用生薑四兩連皮搗汁,露過夜,和童便溫服,隨效。

白話文:

一、瘧疾在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到午時(中午11點至1點)發作,表示病邪在身體的氣分(屬於陽性);如果午時到亥時(晚上9點至11點)發作,表示病邪在身體的血分(屬於陰性)。

二、病邪在陰分,也就是晚上發作的瘧疾,適合使用夜瘧散來治療。

三、夏秋季節發生的瘧疾,初期多因外感風邪或內傷導致,陰陽失調,出現寒熱交替、噁心頭痛等症狀,應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可以選用藿香正氣散、二香散、人參養胃湯等方劑。

四、夏天暑熱導致汗液無法排出,容易引發風瘧,應使用發散的方法來解除,可以選用二香散。

五、太陽經的瘧疾,以寒冷為主而發熱不明顯,稱為寒瘧,適合使用桂枝芍藥湯或養胃湯加桂枝來治療。

六、陽明經的瘧疾,以發熱為主而沒有寒冷感,稱為癉瘧,如果口渴,適合使用白虎湯加柴胡;如果沒有口渴,則使用黃芩葛根湯。

七、少陽經的瘧疾,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或柴苓湯。

八、三陽經同時發病,寒熱症狀都很嚴重,適合使用桂枝黃芩湯。

九、三陰經發病,以寒冷為主而發熱較少,稱為溫瘧,適合使用柴胡桂枝湯。

十、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也稱為溫瘧,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方來治療。

十一、瘧疾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通常適合使用清脾湯加減方來治療。

十二、瘧疾久治不癒,稱為老瘧,適合使用老瘧飲、四獸飲、四聖散或阿魏丸等方劑。

十三、瘧疾發作時間久且頻繁,導致元氣虛弱、脾胃功能受損、食慾不振、容易出汗,應先服用祛瘧飲,之後再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養。

十四、瘧疾發熱嚴重,口渴難耐,適合使用柴胡栝蔞根湯。

十五、如果體力強壯,瘧疾發作五七次以上都無法停止,適合使用截瘧法,例如常山飲、七寶飲或露星散等方劑。

十六、瘧疾發熱且頭痛,適合使用柴胡石膏湯。

十七、如果身體虛弱,瘧疾發作不止,適合使用四聖散來截瘧,之後再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養。

十八、瘧疾發熱且伴隨腹瀉,適合使用柴苓湯。

十九、如果身體原本就虛弱,又被外邪侵擾,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稱為邪瘧,當邪氣消退後,症狀自然會停止。

二十、治療瘧疾時,如果發現脅肋下方有痰塊,稱為瘧母,適合使用鱉甲飲。

二十一、瘧疾發熱、口渴,且大便不通暢,適合使用大柴胡湯。

二十二、痰瘧的症狀包括胸悶、噁心、有痰且伴隨寒熱,適合使用鬼哭丹。

二十三、食瘧的症狀包括厭食、胸悶或腹中有積塊,適合使用阿魏丸或紅丸子。

二十四、在鄉村野外等缺乏藥物的地方,如果有人發瘧疾,可以用生薑四兩(帶皮)搗汁,露宿一夜後,與童子尿溫服,通常會有效果。

6. 治方

7. 藿香正氣散

方見胃寒門 治瘧初因外感內傷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胃寒門」,可以用來治療瘧疾初期的症狀,病因是由於外感風寒和內傷脾胃所導致。

8. 人參養胃湯

方見傷寒門;治同上。

白話文: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那一類的醫書裡可以找到,治療的病症跟前面提過的類似。

9. 二香散

方見暑門,治同上;一治風瘧暑不汗。

白話文:

這個藥方出自《暑門》,治療方式和之前提到的一樣。另外,它也可以治療因為中暑而引起的瘧疾,這種情況通常是沒有出汗的。

10. 桂枝芍藥湯

治寒瘧寒多不熱,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治療寒性瘧疾,症狀是發冷多於發熱的狀況,這個藥方記載在《傷寒論》的章節裡。

11. 清脾湯

治瘧寒熱交作;加減用

青皮、厚朴、白朮、半夏、黃芩、柴胡、草果、甘草

姜煎食遠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清脾湯」,可以用來治療瘧疾,症狀是發冷發熱交替出現。使用時可以依照個人狀況調整藥材。

基本藥材包含:青皮、厚朴、白朮、半夏、黃芩、柴胡、草果、甘草。

將這些藥材加薑煎煮後,在飯後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