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1. 中火門

2. 病源

內經曰:諸熱瞀瘛暴喑昏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痛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癢喉閉耳聾耳鳴湧溢吐食目昧不明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丹溪云:人具五行,各一其性,惟火也。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焉,寄乎肝腎二臟之間,經所謂二火也。諸動屬火,五者之性,感物而動,經所謂五火也。相火易起,五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發熱引起的昏亂抽搐、突然失聲、昏迷、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狂躁、罵人、驚嚇、腫痛、氣逆上衝、發抖像失去神智、打噴嚏、嘔吐、生瘡發癢、喉嚨堵塞、耳聾、耳鳴、感覺有東西湧上來、吐出食物、眼睛昏花看不清、眼皮跳動、抽搐、突發疾病、突然死亡,這些都屬於火的病症。

朱丹溪說:人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其特性,只有火不同。心屬君火,還有相火,寄存在肝腎兩臟之間,經書所說的「二火」就是指這個。各種動的現象都屬於火,五行之性,受到外界事物刺激就會有所反應,經書所說的「五火」就是指這個。相火容易被激發,五火互相煽動,就會變得妄動。火的產生是因妄動而起,變化難以預料,無時無刻不在,煎熬損耗人體的真陰。陰虛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

3. 形證

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腳下起入腹者虛極也,煩而渴者肺火也,渴而能食者胃火也,手心發熱鬱火也,煩燥發熱者氣隨火升也,亦三焦火也,人壯氣實癲狂者實火也,人虛氣衰發熱煩躁者虛火也。

白話文:

氣太盛就會化為火。氣從身體左邊升起,是肝火;氣從肚臍下方升起,是陰虛火旺;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是身體虛弱到極點的表現;感到煩躁又口渴,是肺火;口渴卻能吃得下東西,是胃火;手心發熱,是體內有鬱積的火氣;煩躁發熱,是氣隨著火往上竄,也是三焦火旺的表現;身體強壯、氣足的人如果出現癲狂,是實火;身體虛弱、氣衰的人如果發熱煩躁,是虛火。

4. 脈法

脈浮數而無力者虛火也,脈沉實而大者實火也。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右關為脾火。兩足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足洪大者必遺精,陰火勝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且快,但摸起來軟弱無力,這是虛火的表現;脈象沉在裡面,而且摸起來有力又大,這是實火的表現。脈象洪大且快,如果出現在左手寸部,代表心火旺盛;如果出現在右手寸部,代表肺火旺盛;如果出現在左手關部,代表肝火旺盛;如果出現在右手關部,代表脾火旺盛。兩腳的脈象代表腎經和命門的火氣。如果男性的兩腳脈象洪大有力,通常會出現遺精的狀況,這是因為陰火過於旺盛的緣故。

5. 治法

丹溪云:陰虛火動者難治;鬱火可發,看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隨其性而消之;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小便降火極速。

一、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之藥,必須溫以散之。

二、飲酒之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之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三、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用地骨皮、麥門冬之類。

四、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用東垣升陽散火湯;或火鬱湯之類。

五、陰虛發熱者,宜用四物湯加炒黃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補陰丸。

六、手心發熱者,是火鬱土中,宜用火鬱湯加炒梔子。

七、實火可瀉,宜用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此苦寒瀉實火。

八、虛火可補,宜用參朮、黃耆、甘草之類;此甘溫能瀉虛火。

九、四肢發熱,肌肉、髓筋困熱如烙,捫之烙手,此陽氣鬱遏於土中,火鬱則發之,宜用升陽散火湯;瀉陰火升陽湯。

白話文:

朱丹溪說:陰虛導致的火熱妄動是很難治療的;因為氣鬱導致的火氣,可以發作,要看是發在身體的哪條經絡,輕微的可以通過降火來治療,嚴重的就要順應它的性質讓它自己消散;實火可以通過瀉火來治療,虛火可以用補法來治療;小便能夠很快地降火。

一、火氣旺盛的人,不能馬上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用溫性的藥物來疏散火氣。

二、平常喝酒的人如果發熱,很難治療;平常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熱,也很難治療。

三、輕輕按壓皮膚感覺很熱,用力按壓反而感覺不太熱,這種熱在皮膚表面,適合用像地骨皮、麥門冬之類的藥物。

四、用力按壓感覺很熱而且燙手,輕輕按壓反而感覺不到熱,這種病在肌肉裡面,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可以用李東垣的升陽散火湯;或者火鬱湯之類的方子。

五、因為陰虛而發熱的人,適合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這是降火滋陰的好方子;也可以用補陰丸。

六、手心發熱,是火氣鬱結在脾胃裡面,適合用火鬱湯加上炒梔子。

七、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適合用黃連解毒湯;三黃丸;這些苦寒的藥物可以瀉實火。

八、虛火可以用補法治療,適合用人參、白朮、黃耆、甘草之類的藥物;這些甘溫的藥物可以瀉虛火。

九、四肢發熱,肌肉、筋骨都感覺困熱,像被烙鐵燙過一樣,摸起來燙手,這是陽氣鬱結在脾胃中,火氣鬱結就要發散它,適合用升陽散火湯;或者瀉陰火升陽湯。